第一百四十一章 打賭(2 / 3)

趙匡胤對自己一手挑選的“四衛”主將的反應非常滿意,點了點頭,道:“四位愛卿稍安勿躁,現在還沒有到定下誰統兵出戰的時候,而是商討要不要出兵打荊湖的問題。”

石守信站起來說道:“陛下,前期一直準備攻打蜀國,打探情報、糧草準備和運送等事宜已經準備不短時間,就怕此時冒然改變既定戰略,有所不妥。”

石守信所說,正是在場不少人心中所擔憂,頓時有七八個站出來表示附議。

針對這些人,趙匡胤沒有說話,點了點頭,看向趙普等文官所在那一片。

趙普略一沉思,起身躬身道:“陛下,眼下荊湖之主周行逢去世,其幼子周保權繼位,那大將軍張文表立馬起兵謀反,忠於周保權的軍隊不敵,所以才向我大宋求援,因為之前周氏已經向我大宋稱臣,我們在此時派兵進入荊湖乃堂堂正正,卻正是天賜良機。”

趙光義卻立刻說道:“陛下,臣以為宰相大人所言不妥,荊湖同時與蜀國、南唐和我大宋接壤,此時我大宋發兵,焉知那蜀國和南唐國沒有舉動。”

趙普心中冷哼,連忙又道:“陛下,正因為荊湖與三國接壤,所以我們才更要果斷發兵。”

趙普話音一落,便有七八人立刻站出來表示附議。

趙光義等這些人全部附議完畢,才站出來冷笑道:“宰相大人,我們準備攻蜀已經有三個多月時間,如今冒然改變,攻打蜀國勢必又要往後推,最主要的是蜀國已經有所察覺,若是在我們攻打荊湖時,蜀國夥同北漢國對我們發兵,致使我大宋陷入三麵開戰險局,這個後果誰來承擔?”

趙光義說完,立刻就有七八人站出來附議。

趙普使了個眼色,立刻有人出來表示反對。

就在雙方爭論如火如荼的時候,有太監進來向趙匡胤稟報道:“陛下,陽武縣子黃知軒已經奉旨來到殿外。”

趙匡胤淡淡的說道:“讓他進來吧!”

太監立刻領旨,來到殿門口,大聲道:“傳陽武縣子黃知軒覲見。”

黃知軒進來一絲不苟的向趙匡胤行禮,等趙匡胤說了“平身”之後,便直直站在那裏,等趙匡胤問話。

他到現在都不知道趙匡胤傳他來做什麼,此時又見朝中重臣都在此,心中更是疑惑的同時,打起十二分精神,等著皇帝問話。

趙匡胤其實在昨天晚上便連夜將趙普、趙光義、石守信招來商議過打不打荊湖的事情,但最後三人意見不統一,所以才今天擴大會議規模,再次商討,但經過剛才爭論,依然爭執不下。

想起上一次在向陽鎮黃知軒家中奏對的情景,趙匡胤禁不住心中有些期待,便道:“黃知軒,如今荊湖周行逢駕崩,大將謀反,幼主向我大宋求援,但我大宋對蜀國的戰爭已經準備了三個多月,如今朝中對於是否發兵荊湖爭執不下,上次你向朕所說八字方針與眼前情景多有相合之處,依你之見,此時是否要向荊湖發兵?”

黃知軒一聽,略一思索,便想起了一些事情。

在原本曆史上,就在趙匡胤下令攻打蜀國之前,荊湖生變,曆史上宋國朝臣是如何爭執不下的黃知軒自然不知道,但他卻記得宋史上記載趙匡胤果斷改變戰略部署,派了負責鎮守南部的大將慕容延釗統兵出征,同時又派了新任樞密院副使李處耘當監軍,雖然前期較為順利,可是到了後期監軍李處耘卻好像變成了一個瘋子,在獨立統領一路大軍之後,不光是下令屠城,還下令將投降的敵將煮熟了逼著部下吃,結果致使後期荊湖殘軍拚死反抗不說,已經投降的俘虜又發生暴亂,再次反叛出去,讓宋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雙方多死了十數萬人。

黃知軒之所以知道這件事情,是因為他在後世時家剛好是在荊湖一帶,這個‘煮降將逼下屬吃肉’的故事地方誌裏麵提到過,而他剛好看過老家的地方誌。

黃知軒腦海中不斷回憶的同時,點了點頭,說道:“陛下前些日子派臣配合皇城司行事,臣看過周邊各國情報,其中提到荊湖兵馬不過五萬,且民困於暴政,陛下發兵乃順應天意,順應荊湖的民意,若是不打恐怕會辜負上天的美意。”

趙匡胤點了點頭,他其實也是傾向於打,但他並非是獨斷專行的皇帝,群臣的意見他向來很重視,每一項重大決定都要和群臣討論研究之後才最終決斷。

趙光義暗自冷哼一聲,給身後吏部尚書使了個眼色,吏部尚書立刻站出來說道:“黃縣子,依你之見,我們在攻打荊湖時,蜀國夥同北漢若是對我大宋發兵又當如何?”

黃知軒並不認識吏部尚書,更不知道他是趙光義一係的人,但他見對方身穿紫袍,品級不低,不敢怠慢,客氣的說道:“這位大人意思是繼續按照既定戰略攻打蜀國?”

吏部尚書瞥了一眼黃知軒,理所當然的說道:“沒錯。”

黃知軒一臉奇怪的說道:“那我們在攻打蜀國時,北漢、契丹向我們發兵又當如何?”

吏部尚書冷笑道:“黃縣子莫非忘記了給陛下所獻‘攻守並舉’之策,陛下在北邊自有安排防守……”

吏部尚書話說不下去了,臉色漲紅,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太丟人了,不管是攻打蜀國,還是攻打荊湖,大宋周邊形勢其實是一樣的,更進一步說,隻要大宋想要統一天一,必然會麵對這種打一國的同時,可能會有其他國家進犯的風險,所以才會有‘攻守並舉’的戰略布局,他剛才被這小子差點繞進去,不對,已經繞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