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用“我們”提高熱情度(1 / 1)

使用“我”字頻率高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人。要善於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我的”“我要”等詞語,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他們說話時,仍然強調“我”“我的”,這些會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製型和民主型兩個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人們對這兩類領導者的觀感。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們的團結意識最為強烈。而研究結果又指出,這些人中使用“我們”這個名詞的次數也最多。而專製型方式的領導者,是使用“我”字頻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人。

事實上,我們在聽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甲、乙兩個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到一錠金子。甲趕緊跑過去,撿起那錠金子,對乙說:“你看,我的運氣真好,我撿了一錠金子。”說著準備把金子獨自放進自己的口袋。

這時,失主找來了,他不僅要回了金子,還誣告說甲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難辯,很無辜地對乙說:“這回我們可麻煩了。”

乙聽後立即糾正說:“不是‘我們’,你應該說‘這回我可麻煩了’才對!”

人的心理是奇妙的,說話時,往往說“我”和“我們”,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在開口說話時,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細節,多說“我們”,用“我們”來做主語。因為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會說話的秘密

在人際關係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