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將話說進對方心裏(1 / 2)

中國有句名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僅嘴巴能說話,眼睛也會“說話”。孟子在《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章》中有一段觀察人的眼神來判斷人心善惡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塭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這段話的意思是: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醜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聽一個人講話,觀察他的眼睛,這個人內心的好壞又怎麼可以隱藏得了呢?

孟子這段精彩的論述,說明了一個人的內心動向,必然會反映在他的眼睛裏。心之所想,不用言語,從眼神中就會找到答案,這是每個人無法隱瞞的事實。常常有這種情況,有些人口頭上極力反對,眼睛裏卻流露出讚成的神態;有些人花言巧語地吹噓,可是眼神卻表現出他是在撒謊。

眼睛的清濁,極為重要。睡眼惺忪的人,眼睛表現模糊不清;而眼睛雪亮、目光炯炯的人,自然顯得聰明伶俐。演技絕佳的演員靠眼睛表演。倘若某個歌星演唱時目光呆滯,那他(她)絕不可能成為名演員。判斷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的可靠性,要注意他眼睛的動向。滿臉佯裝微笑的證人,注意他的眼睛,會發現那是一雙不安的眼睛,根本沒有笑的神誌。如果眼睛真的在笑,心也會隨之輕鬆。但是,對證人來說,那是非常緊要的關頭,心情沒法放鬆,眼睛也就根本不可能真的笑。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故事說有三個姐妹,外人隻要一接觸其中一位名叫美杜薩的眼光,便立刻化為石頭。這個故事在於說明眼神的威力。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完全不注意別人的眼睛,就無法了解對方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事實上,人們無法徹底隱瞞心事,即使有人擺出一副無表情的臉孔,但並不能維持長久。老年人常說:“聽別人講話,或對別人講話,要注意對方的眼睛。”有的人在交談時不看對方的眼睛,可能是膽怯、信心不足、難為情或畏縮。情侶初次相會,也常常這樣。大人物講話或聽別人談話時,往往能大大方方地直接望著對方的臉麵,他們的見識、心理狀態就不存在前幾種情況。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觀察眼睛可以讓我們探測到對方的內心世界。無論一個人心裏正在想什麼,他的眼神都會忠實地反映出來。

眼睛是人類心靈溝通的重要工具,經由眼神可達到交換彼此意見的目的。就像剛才所說,人類內心的所思、所慮,不管對方嘴裏說得如何動聽,其眼神也會出賣他自己。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在交談時怎樣從對方的眼神和視線裏探出對方的真正意圖。

和你談話時,他的眼睛並不是看著你

在說話進入正題的時候,對方時而移開眼光看向遠處的話,他根本不關心你說些什麼,要麼就是正在算計某些事情。

瞪著你不放時

遇到對方有“啊!事到如今,聽天由命吧”這種態度,則表示他的謊言或罪過即將被揭穿,此時他瞪著你不放就是一種故作鎮定的姿態。

對方眼神閃爍不定的時候

當某人內心正擔憂某件事,而無法真正坦白地說出來的時候,他會有這樣的眼神。可理解為對方心裏有自卑感,或正想欺騙你。

當你和生意夥伴見麵的時候,看到對方灰暗的眼光,就應該想到對方有不順心的事或發生了什麼意外的事情;而當你和對方交談時,對方的眼睛突然明亮起來,則表示你說中了他的心裏最急於表達的事情。

在交際過程中,隻要我們細心觀察,總會發現眼睛確實會傳達主人的心思。

醫學研究發現:眼睛是大腦在眼眶裏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綜合能力。所以,眼睛在人的五種感覺器官中是最敏銳的,大概占感覺領域的70%以上。而瞳孔的變化,眼珠轉動的速度和方向等活動,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再加上眼皮的張合,眼與頭部動作的配合等一係列動作,人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從眼睛中反映出來,而且它所流露出的信息比言行更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