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增進友誼的有效方法也是傾聽。生活中有的人口才好,他們仿佛不知疲倦,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樣的人固然有其好交往易溝通的優點,可是在交往中搶盡風頭,總是不給別人插嘴的機會,像是在唱獨角戲,不僅很失禮,也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卡耐基說:“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卻隻給我們一張嘴,就是告訴我們聽得要比說得多。”因此,學會傾聽是加強交往能力的一門必修課,那些真正會交往、擁有許多真心朋友的人,往往就是因為他們願意並且善於做一個傾聽者。
吳爽一直不太善於言辭,但是她的很多朋友卻十分喜歡與她交往,就是因為吳爽始終願意當他們的聽眾,喜歡讓他們盡情表達自己,並做出積極的回應。有一位朋友曾經跟她說:“你知道你為什麼有人緣嗎?因為在你這裏,所有人都感覺自己受到了重視,得到了回應,心理上得到了滿足。”
懂得傾聽,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你才能了解他們的所想所思,才能增進彼此的了解。如果不願意聽別人的話,往往冒失的惹怒別人,或者讓自己處於尷尬的地位。
巴頓將軍為了顯示他對部下生活的關心,搞了一次參觀士兵食堂的突然襲擊。在食堂裏,他看見兩個士兵站在一個大湯鍋前。
“讓我嚐嚐這湯!”巴頓將軍向士兵命令道。
“可是,將軍……”士兵正準備解釋。
“沒什麼‘可是’,給我勺子!”巴頓將軍拿過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話了,怎麼能給戰士喝這個?這簡直就是刷鍋水!”
“我正想告訴您,這就是刷鍋水。”士兵答道。
真是可笑啊。巴頓將軍沒有聽人家說話就居高臨下地下了命令,不容分辯,結果呢,喝了一勺刷鍋水。不懂得傾聽或者沒耐心聽別人說話的人可要引以為戒,千萬別犯這種“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錯誤。
懂得如何傾聽的人最有可能做對事情、取悅上司、贏得友誼,並且把握別人錯過的機會。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一次說:“我們的政策一直都是——耐心地傾聽和開誠布公地討論,直到最後一點證據都攤在桌上才嚐試達成結論。”洛克·菲勒以謹慎著稱,懂得傾聽,他喜歡這樣的座右銘:“讓別人說吧。”
讓別人說,並不是因為你插不上嘴,不是你多麼弱,而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人們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個見解精辟的策略師,而隻是需要一個能聽自己道一道苦水的人。“找一個能說話的人”往往並不是真正找一個會說好話、有一張巧嘴的人,而是“找一個會聽話的人”。試想想,生活中誰能不遇到煩心事?誰能一帆風順呢?在焦慮的時候,在想不開的時候,人們都需要這樣一個會聽話的人,聽聽自己的故事,幫自己解開心結。
一個飄著小雨的周末,琳來到了靜工作的那個偏遠的小鎮。一進門,琳便痛苦萬分地敘述起她那段失敗的戀情。靜拉著琳的手,和她坐擁幹淨而溫暖的床上,仰起頭來,認真地聽琳講述一個又一個已聽過或沒聽過的故事,激動時就攥緊她的手,悲傷時就跟著她落淚。這期間,靜幾乎沒插入一句勸慰的話,默默地傾聽她講了足足一天。末了,琳站起身來,微笑著對靜道:“都跟你講了,心裏就感到輕鬆多了,真該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