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言多語失(1 / 2)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細察老於世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話。

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不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若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如何呢?在談話過程中往往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若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會顯出你沒有修養;若你不是他的諍友,忠言逆耳,會顯出你冒昧。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要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隻說三分話,也絕不是不誠實,絕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是給他一個暗示,可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作長談,這才叫通達世故。

人在滿懷喜悅或滿腔憂愁的時候,在承受壓力或突然心中巨石落地的時候,總是會想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宣泄一下,人們可以在傾訴中抒發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在傾訴中整理自己的思緒,審視自己的行為。通常人們需要一個安靜、理智地傾訴對象,需要對方同情和沉穩的目光。如果人們的傾訴被一次次地打斷,那麼他的傾訴心理就得不到滿足。美國的女企業家玫林·幾·阿什曾說:這種藝術的首要原則,就是你全神貫注地聽取對方的談話內容;其次,當別人請教你的時候。你最好的回答就是:你看怎麼辦?她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公司裏的一位美容師來向她傾訴自己婚姻的不幸,並問她。自己是否應提出離婚。玫林並不熟悉她的家庭,不可能為她拿主意,隻好每次在美容師問她的時候,反問一遍“你看應該怎麼辦?”她每問一次,美容師就認真地考慮一下,然後說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第二天,玫林就收到了美容師的鮮花和感謝信。一年以後,玫林又收到了她的信,說他們的婚姻已十分美滿,感謝玫林為他們出的好主意。事實上玫林什麼主意也沒有出,隻是以足夠的耐心和沉靜的態度感染了當事者,讓她能夠從非理智的情境轉換到理智情境,像思考別人的事那樣思考自己的事,從而尋找出適合於她自己的解決方法。這就是“聆聽”的魅力所在。

當然,上述的“聆聽”隻是沉默一種情況。他隻是我們在與他人交流時所采取的一種仔細感受對方並保持沉默的方法。實際上沉默是一種以守為攻的主動性行為,並非始終一言不發。對對方的談話表現出驚奇有趣的表情,可以使他的談興大增。更主要的是仔細聆聽,可以了解對方的秉性和愛好,從而選擇自己的談話內容。

如果你想要用言語懾服別人,你說得越多,就越顯得平庸,而且越不能掌控大局。

科裏奧拉努斯是古羅馬時代一名了不起的英雄,他贏得了許多重要戰役,屢次拯救羅馬城免於殺戮。

由於他大半光陰都消耗在戰場上,羅馬人很少認識他本人,這使得他成為謎一般的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