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需要。人有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少說多聽。不重視、不善於傾聽就是不重視、不善於交流。聽,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言語活動。練“口”必先練“耳”,沒有“耳才”就談不上“口才”。因此,要想取得交談成功,必須有一雙靈敏善辯的耳朵,做一個聽話的能手。
俗話說得好:“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也就是說,隻有會聽,才能真正會說;隻有會聽,才能更好地了解對方,促成有效的交流。尤其是和有真才實學的人一起交談,更要多聽,還要會聽。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概也正是這個意思吧。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的人,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搭客都趕快逃離它。同時,多說招怨,瞎說惹禍。正所謂言多必失,多言多敗,隻有沉默才永遠不會出賣你。
一個說話隨便的人,往往沒有責任心。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那麼深刻。
那麼,是不是我們什麼都不說,隻一味地去聽呢?當然不是。假如一句話都不說,別人即使不認為你是啞巴,也會認為你對談話一點興趣都沒有,反應冷漠。這樣會使對方覺得尷尬、掃興,不願再說下去。
注意傾聽不僅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還能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
一是可以及時捕捉寶貴的信息,獲取重要的知識和見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沒有鋼盔。一次,法國的亞德裏安將軍到醫院看望傷員,幾個傷員在閑談中問其中一個人:“炮彈爆炸的時候,你的頭是怎樣保護的,一點傷都沒有?”這個人說:“當時,我情急之下抓了個鐵鍋扣到了頭上!”亞德裏安將軍聽到這句話,心中一動:可以讓戰士戴上金屬製作的帽子!於是,鋼盔由此而發明。
18世紀以前,沒有麻醉劑,外科手術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次,英頓偶然聽化學家傑克遜說:“他在做實驗時不慎吸氧過多而中毒。為了解毒,他當即又吸了幾口乙醚,頓時覺得異常輕鬆失去知覺……”聽了此話,莫頓似有所語,研製成功乙醚麻醉。
在現實生活中,隻要留心傾聽,就會不斷有所收獲。即使是看似平常的言論,也往往會包含著許多寶貴的信息、許多智慧的哲理,從而觸發自己的思考,產生靈感的火花。
二是可以了解談話者的意圖和個性特征。每個人在談話中,都會不自覺地顯露出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起初想法,隻要細心分辨,就不難把握。比如,有人總愛說:“你明不明白,你懂了嗎?”這樣的人大都自以為是,驕傲自滿。有的人往往說:“說實在話,真的是這樣,我一點都不騙你。”這樣的人總擔心別人誤解,或是急於博取別人的信賴,而經常愛說:“我聽別人講,聽說的。”此類人處世比較圓滑,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怕負責任。
對於說話條理不清的人,要想抓住他的真實想法,就更需要聽清他的每一句話。一位企業家在座談會上激動地說:“我認為搞活企業,開展競爭,不能搞特殊保護。給了別人特殊保護,我也要;我主張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不公平,我也想吃小灶……”此人說話的意圖是與他人攀比,伸手要特殊保護?還是主張公平?不細聽,很難分辨。所以,為了了解對方的意圖,洞察對方的心理,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用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