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3章 懂得正確地稱呼他人(1 / 2)

和別人打交道時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交往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使雙方陷入尷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斷。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聰明而懂得說話的女人告訴我們: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和交往的場合,以及雙方的關係來決定。

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這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裏’就是“無禮”的諧音嘛,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後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前方無客店,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住一晚。”

這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即見了陌生的長者,一定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否則,會使人心生厭惡,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要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定會使人不高興。

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旅遊,為了抄近路,一個小夥子就去向一個賣蛋的農家姑娘問路。他上前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找你娘的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就納悶了,自己很有禮貌地向她問路,她怎麼張口就罵人呢?後來才知道,原來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叫“師傅”,一個大姑娘怎會願意聽人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

由此可見,在稱呼上還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對外企經理和外商,應稱“先生”“小姐”“夫人”等。

有位大學生到老師的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大學生一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叫了聲“師母”。這使她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他大10歲左右。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是“師母”,但是如果人家不願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老師”都含有尊敬對方的意思。

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別不同的場合。在日常交往中,對領導、上級最好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會使人感到平等、親切,也顯得領導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稱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就該在稱謂中帶上領導的官銜,因為這能體現工作的嚴肅性和領導的權威性,是順利開展工作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