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曆來提倡諍友,這是一種很高境界的交往,是知心朋友。但如果把“諍”字用於初交上,那就不太恰當。你有什麼權利指責、幹涉並不希望你來指責、幹涉、與你幾無關係的人呢?以為別人都喜歡被指出缺點,實在是自作多情罷了。
假如你麵對一個長相不漂亮的女人,你盯著她看上看下,最後說:“你真醜!”這可是實話,沒有人不說你坦率,可你總是太殘酷了些。麵對一個人的畫作,你說:“這都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的!”麵對一個人努力向上,攻讀詩書,你說:“你幹個什麼勁兒呀,你不會有出息的!”這可能都是實話,可這種實話怎麼能說!
有一則題為《童言不諱》的幽默:車廂裏,一個婦女正在精心打扮,她對麵的小女孩兩眼睜得大大的看著她。突然,小女孩忍不住問:
“您為什麼要這樣做,太太?”
“你說呢?”
“不知道。”
“當然是為了漂亮啦。”
“可您仍然很難看呀!”
一個成熟的女人會這樣說嗎?除非她真心想惡作劇!
現代醫學界已經知道並廣泛地對絕症患者采取保守秘密的舉措,這對於病人來說無疑會減少一些痛苦或打擊。如果坦率地告訴患者實情,不僅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也不利於治療。或許我們會說,有的人願意知道他的病情,以便知道自己會活多久,如何充分地利用這有限的生命,他能經受打擊。但這畢竟是極少數人。
善良的謊言,其用心當然也是善良的,即為了減輕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幫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氣。即使此人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感激,不會埋怨。即使當時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謊話,通情達理者仍會感到溫暖、寬慰。明知會加重對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實言相告,如不算壞話,也該算是蠢話。
善良的謊言也要注意以下三條規則:
第一,真實。謊言是無法真實時的一種真實。當人無法表露自己的真實意圖時,就選擇一種模糊不清的語言來表達真實。例如,一位女孩穿著新買的時裝,問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覺得實在難看時,就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說:“還好。”“還好”是一個什麼概念?是不太好或是還可以?這就是謊言中的真實,它區別於違心而發的奉承和諂媚。
第二,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是謊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許多謊言明顯是與事實不符的,但因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樣能體現人們的善良、愛心和美好。經常有這樣的問題: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將要死去,丈夫為之極感頹喪。他應該讓妻子知道病情嗎?大多數專家認為:丈夫不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她,也不應該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負擔,應該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盡可能快活。當一位丈夫忍受著即將到來的永別時,他那與實情不符的安慰反而會帶給人們以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因為在這裏,謊言包含了無限艱難的克製。
第三,必須。許多謊言非說不可。這種必須有時候是出於禮儀。例如,當一個人應邀去參加慶祝活動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必須把悲傷和惱怒掩蓋起來,帶著笑意投入到歡樂的場合。這種掩蓋是為了禮儀的需要,怎能加以指責?有時候,謊言是為了擺脫令人不快的困境。例如,美國曾經就一項新法案征求意見,有關人員質問羅斯:“你讚成那條新法案嗎?”羅斯說:“我的朋友中,有的讚成,有的反對。”工作人員追問羅斯:“我問的是你。”羅斯說:“我讚成我的朋友們。”
說謊就像個遊戲,你要玩,就一定要熟悉遊戲規則。生活中的謊言,必須是無傷大雅、不傷害人的,最好還要有積極的意圖,而且要懂得適可而止。否則,謊話說多了,心也變得僵硬,道德標準會歪曲,人格終會喪盡。
會說話的秘密
說謊一定要準守規則。
善意的欺騙有時是必要的。
無傷大雅,不傷害人的才是善意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