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大冰期與氣候變化
關於地球遠古時代的氣候,隨著時代的久遠,我們的認識有些模糊不清。
地球形成為行星大約在55±5億年前,從那時候開始直到46億年前,地球上充滿原始大氣,並且逐漸逃逸。從46億年前開始,地球進入到地質年代,逐漸產生次生大氣,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生命,開始改造地球大氣,到寒武紀,大氣才被生物改造成現在這個樣子。但是,對古代以前的古氣候,我們幾乎是一無所知,到了古生代,古氣候狀況才逐漸清楚起來。
我們大體上知道,在地質時期反複經過幾次大冰期,其中從古生代以來,就有三次大冰期。它們是:震旦紀大冰期,石炭紀二迭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大冰期之間是比較溫暖的間冰期。
每兩次冰期之間,大約是2~3億年。為什麼有這樣長的周期呢?一種意見認為,可能與造山運動有關係。地質上的大造山運動,往往使地麵起伏程度加大,全球變冷。因為山脈越高,引起大氣的熱機效率就越高,上升運動增強,雲雨增多,反射率增大,地麵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地表變冷。
三次大冰期與地質時代三次強烈的造山運動相對應。震旦紀大冰期產生在元古代末地殼運動以後,石炭紀~二迭紀大冰期與海西運動相對應,第四紀大冰期與喜馬拉雅運動對應。這不是偶然的。現在,喜馬拉雅山還在升高,造山運動並未停止,所以第四紀大冰期還遠未結束。現在,喜馬拉雅運動還不到7000萬年,第四紀大冰期還隻200多萬年。所以這次大冰期還會延續下去,至少還要持續1~2萬年。
另一種意見認為,地質曆史上的大冰期和大間冰期,是由於地球的黃道傾斜的大波動造成的。這種觀點認為,黃道傾斜的範圍是在0°與54°之間,黃道傾斜大的時期代表著冰川流行的時期,在三次大冰期期間,黃道傾斜曾有過10°~23.5°的變化。
那麼,造山運動為什麼也有2~3億年的周期呢?地球黃道傾斜為什麼也有2~3億年的波動呢?澳大利亞人威廉斯認為,這種氣候變遷與地球在銀河係的位置有關係。因為地球不停地繞太陽公轉。整個太陽係也繞著銀河係中心公轉。這樣轉一圈的時間約2.5億年,太陽係又回到原來的位置。
第四紀冰期的氣候變化
我們說現代正處在第四紀大冰期中,其實,第四紀大冰期中的氣候也有很大的變化,曾經出現幾次亞冰期和亞間冰期。變化的時間短則幾千年,長則幾萬年或十幾萬年。
在20世紀初,地質學家根據阿爾卑斯山區的資料,確定那裏存在四次亞冰期的規律。這就是:群智亞冰期、民德亞冰期、裏斯亞冰期和武木亞冰期。在這些冰期之間是亞間冰期。以後在北歐、北美、亞洲等地也紛紛找到了對應的亞冰期。在我國對應的亞冰期是:鄱陽亞冰期、大姑亞冰期、廬山亞冰期和大理亞冰期。
在第四紀的冰期中,仍然有寒冷和溫暖更替。在寒冷時期,雪線高度下降,冰川前進,出現亞冰期,以民德(我國為大姑)亞冰期和裏斯(廬山)亞冰期的冰川規模最大,群智亞冰期規模最小。在溫暖時期,氣溫升高,雪線高度上升,冰川退縮,出現亞間冰期。民德—裏斯(大姑—廬山)亞間冰期長達17~18萬年。在第四紀大冰期,高緯度氣溫的急劇下降,導致兩極地區形成永久冰蓋;在亞冰期,冰川一直伸展到中緯度,在亞間冰期才退縮到高緯度。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從亞間冰期向亞冰期過渡時,氣候常呈漸變形式,其中沒有清楚的界線。從亞冰期向亞間冰期過渡時,氣候常呈突變形式,兩者之間有明確的分界線。科學家們稱為終止線。在距今1.1萬年前後出現了一條終止線,標誌著最近一次亞冰期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新的亞間冰期,氣候由冷增暖。
在第四紀大冰期中,為什麼會有亞冰期和亞間冰期的更替呢?按照南斯拉夫氣候學家來蘭柯維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是由於地球軌道三要素的自然小波動造成的。地球軌道三要素是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軸的傾斜度和春分點的位置。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樣,地球處在軌道的不同位置,距離太陽的遠近就不相同,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就有差異,如冬季在遠日點,夏季在近日點,冬季就寒冷而漫長,夏季炎熱而短促。地球軌道現在的偏心率是0.164;但是偏心率在0.00~0.06的範圍內變動。它的變動周期約為96000年。偏心率的變化影響日地距離,從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導致影響地球上的氣候。
地球在春分點處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的什麼位置,將影響季節的起止時間,也會使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時間發生變化。地球在春分點的位置,是沿著地球公轉軌道向西緩慢地移動,大約每21000年,春分點的位置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移動一周。春分節氣的時間,每隔70年就要推遲一天。現在北半球夏季遠日,冬季近日,夏季比冬季長8天。大約10000年後,就會變成冬季遠日,夏季近日,冬季反而會比夏季長8天。就是說,不太冷而且短促的冬季,將會變成寒冷而漫長的冬季。
地軌傾斜又稱黃赤交角,是地球上產生四季的原因。地軌傾斜度的變化,會導致回歸線和極圈的緯度發生變化,從而改變地球上的季節。地軌傾斜使回歸線在緯度221°~22.4°之間變化,使極圈在67.9°~65.76°之間變化。變動的時間周期41000年。地軌傾斜度增大時,回歸線緯度升高,極圈緯度降低,高緯度的年太陽輻射總量增加,冬寒夏熱、氣溫年較差增大,低緯度的年太陽輻射總量減少。地軌傾斜度減少時,高緯度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減少,夏季溫度低更有利於冰川發展。
曆史時代的氣候變化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前後開始,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亞冰期,進入到現代的亞間冰期,人們也稱之為冰後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於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代。關於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表明冰後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我國有悠久的曆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現我國在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在公元前3000~1000年左右,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第一個溫暖期,這個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最冷月溫度約比現在高3~5℃。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個短暫的寒冷期,溫度在0℃以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漢時代,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溫暖時期。
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進入第二個寒冷時期。
從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時代,是第三個溫暖期。
從公元1000~1200年,即南宋時代是第三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左右。
從公元1200~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個溫暖期,但是這次不如隋唐時那樣溫暖,表現在象的北限,逐漸由淮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後,即明、清時代以來,是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冷期,隻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都幾乎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楨用的是曆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後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
近代的氣候變化
從1850年農業機械化開始以來,近100多年來的氣候變化,我們稱之為近代氣候變化。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基本趨勢是:1961年以後的世界氣候與本世紀前半期相比有顯著不同,而與19世紀後半期相類似。從19世紀末期開始,到20世紀40年代,是世界性氣候增暖時期,增暖的趨勢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頂峰,以後溫度下降,20世紀60年代後變冷更加明顯,這次變化很可能是近10000年來的一次氣候振動。
這種振動可以從大氣環流變化中得到解釋。根據英國氣候學家拉姆巴的說法,從1895年開始,世界環流突然由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轉變為緯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從此,緯向環流不斷加強。到1940年前後達到最盛時期;隨後,緯向環流又逐漸減弱,經向環流又逐漸加強,到1961年前後,緯向環流顯著減退,重新恢複成為經向環流占優勢的時期。
在緯向環流強盛時期,氣旋性活動增強,行星風係影響加劇,南北半球的氣候帶向兩極方向移動。在緯向環流衰弱的時期,反氣旋性活動加強,季風發達,南北半球高低緯度之間氣流交換頻繁。地球上的氣候帶向赤道方向移動。可見,世界環流型式的改變,對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多麼巨大。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從有人類活動以來,人類就開始影響氣候。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影響氣候的規模和深度也不斷發展。
在人類曆史初期,人類還完全是氣候的奴隸,人類活動完全受氣候條件的限製,隻能生活在溫暖濕潤的熱帶森林中。大約在進入石器時代之前,人類還處在自生自滅狀態。進入石器時代以後,人類掌握了火,才開始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這個痛苦的過程,至少經曆了一百多萬年。
以後,人類開始對周圍的氣候實行局部地有限地改造,衣著和房屋就是一個標誌。往後,人們在農業和其他生產活動中,也開始局部地改變著氣候。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不但能在各種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類適應的氣候;而且能夠在規模越來越大的局部範圍內改造氣候。人工控製天氣也在發展著。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技術能力的增長,人類主動規劃環境,改造氣候,把氣候環境引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已構成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從曆史事實來看,人類有對氣候有目的地主動積極地改造的方麵,也有盲目地消極被動地使氣候惡化的方麵。
運用衣著、房屋改造氣候,是人類為了適應氣候條件,而建立適合自己生存與生活環境的一種技術行為。共同的特點是:在大氣候的背景條件下,建立起一種適合人類生存與生活的人工小氣候環境,從而達到保溫、禦寒、防風的目的。不同點在於衣著是包裝人體的氣候殼,能夠隨著人體移動;能夠隨著天氣氣候變化增減衣服的厚度和層次;能夠隨著經濟水平的差異使用不同的衣著材料,從而控製並調節小氣候。房屋則不能移動:不能隨意增減厚度和層次;不能隨意變更建築材料。房屋是固定的,隻能依靠門窗局部調節,材料的選用,建築結構和形式的設計,平麵布局的安排,都是為了適應氣候環境的一種優化選擇。
改變地球表麵形態,如植樹造林、灌溉農田、幹化沼澤、建造水庫,也能夠改變局部氣候環境。植樹造林可以擋風擋沙,保持土壤水分,改變空氣濕度和溫度。建造水庫和進行灌溉雖然並不是直接為了改造氣候,但是卻起到減小氣溫年、日較差,提高最低溫度和平均溫度,增加濕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從消極方麵看,人類取得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時,盲目墾荒、刀耕火種、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氣候惡化。因為森林是地球表麵的重要保護層,它對地麵水分和熱量的保存、交換都有很大作用。據估計,500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一億立方米的水庫。在幹旱地區的護田林帶,能使空氣相對濕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這就是人們呼籲保護森林的氣候意義。
人類活動的盲目性還表現在工業汙染物的增加。工業發展的一個結果,就是廢物、廢水、廢氣和餘熱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體和大氣遭到嚴重汙染。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大氣成分,大氣混濁度和熱性質,從而導致氣溫和降水量等氣候要素發生變化。
我們前麵已經提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水汽(H2O),及其他微量氣體,如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俗稱氟利昂(CFCL3),對地麵氣候都有溫室效應,所以人們稱之為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使大氣的溫室效應增強,導致整個地球氣溫升高。自從產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約25%,甲烷上升160%,一氧化二氮上升8%,氟利昂以前根本就沒有過。這些氣體在大氣中可以長期停留,使溫室效應不斷增強。根據氣候學家們分析,由於溫室氣體的作用,到21世紀,地表氣溫可能升高1.5~4.5℃。地球增暖的結果,隨之而來的將是海洋變暖,南極大陸和格林蘭冰蓋融化,海平麵上升。由於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的地方,正好多分布在沿海地區,海平麵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我國的所有海濱地帶,都在遭受災害的範圍內,主要受災地區可能是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後怎麼辦呢?已經引起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
人類影響氣候,氣候也影響人類。短時間的氣候變化,特別極端的異常氣候現象,如幹旱、洪澇、凍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足以給人類社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區的暴雨災害,引起了20世紀最大的饑荒,餓死人口達300~400萬。1968年~1973年非洲幹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災難,使得乍得、尼日爾、埃塞俄比亞的牲口損失70%~90%,僅在埃塞俄比亞的沃洛省就餓死20萬人。當然,這種打擊往往是短暫的、局部的,雖然不至於影響生態係統,但是對人類造成的災害卻十分大。
長期的氣候變化,即使變化比較緩慢,也會使生態係統發生本質性的改變,使生產布局和生產方式完全改變,從而影響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溫暖時期,竹類在黃河流域直到東部沿海都有廣泛分布;安陽殷墟發現,水牛和野豬等熱帶亞熱帶動物;甲骨文記載打獵時獲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產的。河南原稱豫州,就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標誌。商、周時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詩經》說:“若作和羹,爾唯鹽梅”,可見當時梅子是和鹽一樣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詩經》說:“終南何月,有條有梅”。終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來就無梅了。陝西、山西等地人民隻好用醋代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