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與各行業的緊密關係(1 / 3)

氣象與各行業的緊密關係

影響陸地交通的不利氣象條件

在海、陸、空三種交通運輸方式中,陸路(包括公路和鐵路)的運行領先於海、空的。下麵分鐵路和公路兩方麵介紹。

鐵路是一種專線、快速行駛的交通線路,從工程設計、施工到氣象條件影響。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主要鐵路幹線因水害中斷鐵路每年達100次以上,居各不利氣象條件之首。最嚴重的1981年超過了200多次造成的列車脫軌顛覆重大事故,統計的8年中共47次,最多的1981年達到麵重點介紹其中兩次。

1975年8月河南省發生特大暴雨,3次雨量超過1000毫米的麵積達到1米,造成兩個大水庫垮壩,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京廣線被達102千米,中恢複單線通車。水害所遺下來的整治工程,直到1984年低才全部完成。

在我國西南山區,由於山高坡陡,暴雨還能引發泥石流。例如1981成昆鐵路上利子依達溝的中、上遊暴雨造成突發性泥石流,把在下遊跨昆線利子依達大橋衝。一列遊客列車的兩機車及一節行李郵政車、入橋下被泥石流衝走,另有兩節客車翻在橋台下邊坡上,旅客傷亡270人。在高山上或冬季寒冷多雪地區,積雪封鎖交通的事也常發生,雪深超過40厘米。行車速度就被迫降低,70厘米以上就不能行駛了。19旬,長江中下遊地區大雪,滬寧鐵路被雪覆蓋,南京及附近地區雪深超過鐵路運輸被迫中斷36小時之久。其實有些情況下也非火車在軌道要是濕雪凍雨傾倒電線杆、拉斷路指揮係統失靈所致。1983年龍江齊齊哈爾濱地區連降大雪,3天降水量達80毫米—90毫米(折合新雪厚度—90厘米),是80年來當地春季最大的雨雪天,導致鐵路沿線電線杆被折3000餘根,造成停電,通訊中斷,鐵路一度陷於癱瘓。大風可使火車出軌以至顛覆。我國大風吹翻列車的事,在新疆多處鐵路在哈密附近要通過“百裏風區”,在天山達阪城一帶要通過“三十裏”1961年至1982年,大風吹翻列車達10次之多。每逢大風季節,列車常不行。為了解決百裏風區的風害問題,1984年烏魯木齊鐵路局與新疆自治區定在百裏風區區的一個車站上設立觀測站,每年風季由氣象局觀測,配合氣象台進行大風預報。從設站以來就幾乎再未發生過大風吹事故。而在達阪城一帶,則修築了特別路基和高3米多,寬2米多的卵石水。

此外,雷暴也是鐵路安全運行的一大威脅。由於雷易打高架的電線氣化鐵路的高壓動力輸電線路,可可造成列車失控,在山坡沿坡下滑的危險在此鐵路選線時,雷暴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氣溫對列車運行也有影響。氣溫高時列車起動快,低溫時,則慢。用的柴油易凍結,當氣溫在零下18度左右時柴油必須加熱處理才能保證零下18度時列車牽引力(噸位)與常濁下相比大約減少5%,零下28度和零下分別減少15%和40%之多。在高海拔地區,由於氣溫低、氧氣少,每升高油機車功率約降低10%。

公路汽車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民和和工具,因此汽車交通工具中也遙遙領先。例如據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公路安全研究中心報告,20世紀80年代中全世界每年有50萬人死於公路交通事故,預計可能達到100萬人/年。1987年《光明日報》報導,1986年我國公路總長9公裏。全國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42237人。另據1997年1月10日《人民日報》導1996年全國公路總裏程118萬千米,全年共發生事故28768有73655人人死亡,17444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7.2億元。

影響汽車行駛的不利氣象條件主要有低溫、積雪、積冰,以及低能我國東北、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的冬季寒冷地區,氣溫往往可以降到下,汽車擋風玻璃上往往會結霜且不易擦掉,影響駕駛員的視線,從而低溫也會使汽車燃油發粘,不易霧化,在汽缸內難以點燃;當氣溫低於左右時,潤滑劑也不易滲透到各個部位,汽車機械性能變差,車閘失靈,大增多。

冬季中,一般積雪厚度達到20—30厘米,行車就很困難,超過30公裏要停駛。此外,冬季雪麵路滑,特別是白天在陽光下稍稍融化後重又結冰行車大敵。例如1986年1月北京市下了一場雪,雪後一一晝夜內發生交通事故傷47人、死亡5人,再如1983年1月烏魯木齊發生交通事故123起,其中路麵冰雪造成汽車側滑,側滑傷人數占總傷人數的64%之多。

在山區中,當雪層積到一定厚度時,坡上便會發生規模不等的雪崩交通。世界上歐洲阿爾卑斯山、美國西部山區以及日本等都是雪崩多發家。例如我國新疆天山西段縱貫南北07042的公路線上冬季降雪十分豐富崩和風吹雪使拉爾墩大阪段(海拔約3000米)從當年10月到來年4月底,上不能通車。

日本的日本海北部沿岸是世界上冬季積雪最多的地區之一,積雪厚度汽車高數倍,因此這裏公路上的紅綠信號燈分兩層,下層在夏季使用,6信號燈則在冬季使用。

現在,鹽湖廣闊的青海省柴達木盆地裏,已經修築了以鹽為路麵材503千米。因為在這裏,其他材料都不久耐那強烈的鹽蝕。鹽公路的硬度遠遠遠超過水泥路麵,寬7米的路麵也和柏油路一般平整。對它而言,唯一條件就是小雨。一遇小雨,路麵極滑,汽車隻能謹慎慢慢行駛,否則就翻車,一旦急殺車必橫向打滑翻下路路去。所幸這裏年雨量極少,連小雨的。

能見度差是汽車出事幫最常見的天氣原因。大雨和有霧時汽車速度以至停使。國外一些國家的的高速公路上,大霧中數十輛甚至二三百輛汽車時有所聞。例如英國伯明翰地區1977年3月11日清晨,因大霧,90多輛小汽車在一條公路幹線上發生尾等相撞事故,共造成30多人受傷、3人死亡。大量外泄燃燒還常嚴重阻礙救援工作的進行。

此外,大雨中看不遠、路又滑,殺車不及,亦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zzzz年7月初北京大暴雨一晝夜,共發生交通事故40起,傷19人、死3人。1988年索馬裏總統西亞德的座車在距首都摩加迪沙市13千米處和公共汽車迎麵相受重傷。其原因主要就是當時正在下暴雨。這場暴雨還使摩邊迪沙市發生事故,共死亡3人。

汙閃事故的形成

大霧、小雨天氣,也易造成電力事故。1987年2月17日,陝西秦嶺電廠出現突發性停電事故波及11個變電所,長達十幾個小時,損失電能700多萬度,為電力工業所罕見,其事故原因是早晨大霧又維持小雨天氣致使瓷瓶絕緣性能大大降低,造成汙閃跳閘停電。汙閃事故不及雷害頻繁,但一旦發生,停電時間長、範圍大、損失電量大,檢修恢複時間長。根據陝西省專業氣象台對該類天氣(陰雨、高濕、有霧天氣)預報,電力部門可事先及時清除高壓絕緣瓷瓶上的汙穢層(高發時段可在瓷瓶上塗刷憎水塗料),防止出現汙閃跳閘停電事故。

用電量與氣象指數的關係

用電量與氣象等因素有較大的關係,因此,為了較準確地預報每於的用電量,供電部門對氣象的需求日漸迫切,要求也更高。據研究,發現每天的用電量除了與季節、時間和各種用電用戶活動有關外,還與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天氣狀況等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分析發現,每個季節的用電量相差較大,夏季用電量比冬季用電量高出16%,春季和秋季用電量相近,接近全年平均用電量。顯然,這是因為夏季溫度較高,使得各種用電用戶通過使用各種降溫設備來解暑,用電量也就隨之升高。

通過對周一到周日和法定假期的用電量的分析,發現用電量也有差異。周一到周五為人們的工作高峰期,相對用電量較大,且差異很小;周六和周日為大部分人的休息日,用電量有所降低;而在國家法定的假日,絕大部分單位休息,因此用電量也明顯下降。從統計來看,工作日較法定假期高34%。

陰天和有雨的狀況下,用電量較高;而晴天和多雲的狀況下用電量相對較低,這與是否使用照明設備有關。另外,濕度較大(大於80%)時,用電量較高;濕度較小(小於51%)時,用電量較小。

雪對農業有六能

俗語說"瑞雪兆豐年",與就是說下雪是一年農業的好兆頭。而雪到底會給農業帶來什麼好處?千百年的生產實踐和科學試驗告訴我們,雪對農業有"六能":

雪能蓄水抗旱

大雪降到田間,成為一個天然的覆蓋層,可以有效地抑製土壤水分的蒸發;雪融化時,雪水又滲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對冬小麥、冬油菜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而且能夠滿足作物返青後對水分的需求,起到了蓄水抗旱的作用。

雪能防寒、保溫

剛降到大地的雪鬆軟、空隙多,空隙中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從而使土壤中的熱不易散發,同時還阻止了寒氣侵入土壤,因而雪可防寒、保溫,保護作物免受更低的溫度侵害,有利於作物的安全越冬。

雪能生成氮肥

雪可吸附空氣中大量的遊離氣體,通過化學反應,生成氮化物,當雪融化時,這些氮化物便隨雪水滲入土壤中,從而增加了土壤肥力。據資料顯示,一升雪水中,含氮化物7.5毫升,是一升雨水的5倍。

雪能消滅蟲卵

積雪阻塞了地表空氣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窒息而死。雪融化時,由於要消耗大量的熱量,而使土壤溫度驟然降低,此時,可把土壤表麵與作物根茬裏的害蟲和蟲卵凍死,使農作物生長時的蟲害大大減少。

雪能增加產量

據科學試驗表明,雪水中含重水少,每公斤雪水中含重水(氚)是普通水的四分之一,而重水有抑製作物生長的作用,所以用雪水浸種、澆灌和進行葉麵噴灑各種作物和水果時,都有增加產量的效果。

雪能提高品質

用雪水澆灌農作物可提高作物的品質。有人作過調查,新疆的哈密瓜和無核葡萄(幹)之所以甘甜味美,就是有大量的雪水澆灌的作用。用雪水澆灌的糧食和果類也都會明顯提高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