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術保障
一是創新思維,用工業化思維謀劃黃牛產業發展。紅寺堡區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以工業發展思維和模式,實現黃牛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使傳統黃牛產業發展成為體係完整、產業配套、技術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現代黃牛產業,實現傳統黃牛產業向現代黃牛產業的曆史性轉變。
二是大力發展“公司加農戶”“公司加飼養場”和“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發展“公司+農戶”“公司+飼養場”和“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對生產環節進行統一管理,適應國內外對動物源性食品安全衛生質量要求日益嚴格的發展趨勢;發展優質精品黃牛產業,打造名牌產品,積極向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方向發展,打“清真”“綠色”品牌,不斷提高生產加工的經濟效益和畜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三是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的保障力度。重點推廣品種改良、飼草加工貯藏、黃牛標準化飼養、重大疫病防治、良種黃牛信息化管理等關鍵技術。實施科技入戶,完善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結合自治區“基層之光行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和“專家服務團行動”,加強基層技術人員和養殖戶的科技培訓力度。每年培訓以技術人員、村級防疫員、養殖大戶、獸藥飼料經營人員、牲畜改良員為主的培訓班。同時,不斷壯大技術隊伍,充實技術力量。首先,通過外招實用技術人才,內聘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等辦法增加壯大實用技術隊伍,建立健全區、鄉兩級黃牛產業科技服務體係,使區級黃牛產業技術人員達到6人以上,鄉級黃牛產業技術人員每鄉達到5人以上。其次,爭取區、市對口部門和科研院校的業務指導、科技幫扶,加大對養殖從業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培訓力度,同時,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製度,大力培育鄉土人才,盡快提高黃牛產業現代化飼養和科學管理水平。
四是堅持規模化養殖。紅寺堡區黃牛產業發展應朝規模化養殖方向發展,在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推廣立體養殖、生態養殖、科學養殖模式。首先,加快黃牛養殖小區和適度規模生產,改善人畜混居的養殖方式,促進小生產的傳統黃牛產業向現代化黃牛產業轉變。大力發展黃牛的集中育雛、分階段飼養、放牧補飼和程序化免疫等規範化養殖技術。其次,積極培植黃牛養殖專業戶。從兼業規模飼養向專業化規模飼養轉變,充分利用國家扶持政策和有效措施積極培植能夠從事現代黃牛產業生產的飼養專業戶,使其逐步成為生產的主體。再次,要積極開展黃牛牧業小區建設,進行標準化、規範化飼養。此外,還要積極發動中介組織(行業協會或農民合作組織)。將飼養專業戶與市場聯結起來,對內規範生產行為,對外參與市場競爭,追求效益最大化,有效增加黃牛養殖戶的經濟收入。解決分散的飼養專業戶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黃牛養殖業抵禦市場的風險率。
與此同時,需進一步發展已有優勢模式,即紅寺堡黃牛產業“12421”發展模式,即建設1個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基地;培育北京老馬清真食品加工和規模化、標準化飼草料加工配送中心2個龍頭;搭建農行、信用社、郵政、嘉榮小額擔保貸款4種融資平台,實行政府、合作社、擔保公司三保險;探索“農戶+協會(合作社)+市場”的模式,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原則,培育發展新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規模養殖場,鼓勵和引導黃牛養殖戶加入合作社,政府協調金融機構給予每個合作社以貸款,同時為合作社成員給予貸款,合作社成員貸款本金和利息全部由合作社負責管理和承擔,每個農戶作為合作社的社員和股東,年終可享受合作社分紅,走“散戶繁育、企業集中飼養、集中育肥、統一管理、統一出售、融資農戶坐分紅利”的發展路子;整村推進10個肉牛養殖村。
五是加強牲畜品種改良技術保障。根據市場實際需求,結合紅寺堡實際,以地方品種為母本,引進國內外優良畜種為父本,繼續走技術改良路線,培育出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資源特點的優良品種,來增加優質肉、奶產量,提高黃牛產品品質。全麵推行黃牛人工改良技術,優質肉牛雜交改良技術。
六是進一步推廣飼草料調製利用技術。通過青貯、微貯、酶貯和氨化技術的推廣,建立規範化、標準化飼草加工調製和貯存利用模式,不斷提高青貯飼料的入戶率和普及率;全麵推廣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
七是進一步推廣良種信息化管理技術。加強良種登記管理,完善黃牛、登記計算機管理軟件,完成改良基礎黃牛的檔案管理工作。建立功能齊全的良種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紅寺堡畜牧業信息化管理水平。
八是合理安排黃牛養殖業用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的有關規定,政府配套水、電、路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坡、荒灘等閑置地段,發展現代標準化肉牛示範基地建設。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保證黃牛養殖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的黃牛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
第二節 紅寺堡區特色葡萄產業發展
深入挖掘葡萄等特色產業潛力,推進葡萄產業加快發展,是有效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的現實要求和可靠途徑。經過多年的發展,紅寺堡葡萄產業發展突飛猛進,集中連片種植麵積已居全自治區四個產區之首,產業優勢凸顯,葡萄產業已經成為紅寺堡區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今後,需要進一步鞏固好、發展好葡萄產業,確立葡萄產業在紅寺堡區農業產業中的主導地位,解決紅寺堡葡萄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為紅寺堡葡萄產業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不斷強化政策及相關措施,促進紅寺堡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紅寺堡區葡萄產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背景
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自1998年起,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南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問題,開始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搬遷寧南八縣生活在貧困帶上的農民以及政策規定退耕還林(草)的封育區和水庫淹沒區的農戶。截至2010年,紅寺堡區已劃定行政區域麵積近2767平方公裏,總人口20萬人,2鄉2鎮,5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開發水澆地53萬畝,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9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達到21億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紅寺堡區快速發展的基礎是葡萄等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和規模不斷壯大。
葡萄產業是紅寺堡區的新興特色產業,國家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將寧夏賀蘭山東麓地帶區劃為葡萄種植最適宜地區之一,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葡萄產業的發展,製訂下發了《關於促進葡萄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將葡萄產業作為全區六大優勢產業之一來抓。其中,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太陽山鎮、南川鄉、大河鄉四個鄉鎮也被國家監測局擴入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紅寺堡區區委、政府立足區情,並結合本地資源優勢,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效、節水、優質、避災、增收”的農業項目,把葡萄產業確定為紅寺堡區主導產業。
紅寺堡屬於揚黃灌區,水資源十分珍惜,種植傳統農業進行大水漫灌,水資源遠遠不夠,並且經濟效益低,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等作物效益較低,一年的純收入500元~600元,發展葡萄產業可使沙荒地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提高土地的投入產出比和水資源利用效率。按目前的效益計算,每畝釀酒葡萄純收入一般在2000元~3000元,是效益最好的糧食作物的4倍~6倍,發展葡萄產業是節水、高效農業的有效實現形式。
(二)紅寺堡區發展葡萄產業的可行性
紅寺堡區由於具有高積溫、強光照、少降雨、大溫差、可控水、無汙染等較強的區位比較優勢,2010年紅寺堡區被列入荷蘭山東麓葡萄酒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成為寧夏賀蘭山東麓地區世界釀酒葡萄的主產區的一部分。
1.經濟效益明顯
目前,從紅寺堡區葡萄產業林種植單位麵積產量、價格分析,葡萄每畝純收入2000元以上。葡萄種植第三年開始掛果畝均200公斤,第四年畝均400公斤,第五年進入盛果期可穩產500公斤~800公斤。酒莊的經濟效益主要來自葡萄酒的銷售,出汁率按60%計,每畝葡萄可生產300升(畝產按500公斤計),以750毫升標準瓶裝可灌裝約1300瓶左右,儲藏1~2年後,每瓶一般銷售在50元以上(有機葡萄酒價格更高),銷售收入20000元,扣除灌裝生產成本可獲利約1萬元以上,相當於10畝~15畝糧食作物,經濟效益較可觀。此外,作為季節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葡萄產業在農忙時可以通過雇傭農民工5萬~7萬個,增加農民工收入125萬元~175萬元,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統一發展。
2.生態效益顯著
通過大力發展紅寺堡葡萄產業可以在賀蘭山東麓打造一條亮麗生態綠色屏障,改善土壤,葡萄間種植豆類等矮稈覆蓋作物,通過免耕和節水灌溉保護植被,防風固沙,有效改善周邊環境,生態效益明顯。同時,葡萄酒莊建設結合銀川西部黃金旅遊帶和艾依河水上旅遊帶的開發,促進葡萄酒及酒莊文化的深層次的開發拓展,形成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帶,生態效益顯著。所以,從經濟上看,這種生態係統收益高、見效快、投資回收期短,可以起到以短養長、以耕代撫的作用,達到低投入、高產出、高利潤的經營目的[5]。
(三)發展優勢
葡萄產業可耕種麵積廣闊。寧夏紅寺堡區行政區域總麵積2767平方千米可開發利用土地麵積為128.3萬畝,均屬國有。目前,已開發水澆地53萬畝,其中種植葡萄11.6萬畝,未開發麵積75.3萬畝。灌排設施也比較完善,耕地集中連片,外圍擴灌區有大量退耕還林地和荒地具備開發條件,開發成本低,便於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同時,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達,中太鐵路縱貫東西,鹽中高速公路東西相連,109和110國道、201省道、鹽中高速公路平行貫穿境內。可為紅寺堡葡萄產業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氣候條件適宜。紅寺堡區地處寧夏中部幹旱帶,位於賀蘭山東麓以南,與法國著名葡萄產地波爾多處於同一緯度,屬中溫帶幹旱氣候區,幹旱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年平均降水量僅有27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高達2050毫米,全年日照數達3040小時以上,年積溫為2961.3攝氏度[6]。日照時數年均數大大高於國際公認2000小時的標準。紫外線稍強,光質優良,葡萄著色的8~9月,當地天氣晴朗,光照充足,有利於葡萄漿果果皮色素的形成和總發揮酯的積累,從而提高了葡萄的香味成分,並且葡萄的著色良好。
地質條件良好。土壤為淡灰鈣土,土質多為沙壤土,含有礫石或砂粒,通透性好。土層深100厘米~300厘米,質地疏鬆,通水透氣性能好,有利於葡萄根係的生長發育。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多數低於0.5%),pH值小於9,有機質含量低,在某種程度上有製約葡萄高產的作用,使酒葡萄有較好的質量。土地資源豐富,便於規模化發展。
水資源較充足。大羅山基岩山地裂隙水量豐富,水質好,是居民用水的主要來源,日供水量1.2萬立方米。農業生產用全部依靠揚程200米的黃河揚水,年供水量3.04億立方米。當地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有羅山西麓分散水源,羅山北坡的譚莊子水源,石炭溝田家灣三道店溝水源,年供水量37.3萬立方米[7]。較充足的水資源保證了紅寺堡葡萄產業穩步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