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數據資料基於問卷與訪談。項目組團隊三次赴紅寺堡進行調研,第一次是為了更好地設計問卷,對部分人員進行了訪談,以設計問卷的框架。第二次是選擇選擇了四個村子(興旺村、甜水河村、紅寺堡村和團結村)作為樣本進行調研,參與調研的農戶共280家,有效問卷234份。第三次在2012年6月份去紅寺堡對部分問題進行了核實。]
人力資源是與自然資源相對應的,以人的生命機體為載體的社會資源,是指在一定領域內人口所擁有的勞動能力。其中所謂的人口是居住在一定地區內或一個單位內的人的總和。人口的基本形態是一個個具體的鮮活的人。作為一個具體的活的生命有機體的人,除極少數由於各種原因喪失勞動能力之外,絕大多數人口都具有勞動能力,所以,一定數量的人口是人力資源得以形成的自然基礎。有了一定數量的人口就有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人口數量的多寡、增長速度的快慢、地域分布是否均衡、人口結構是否合理等都直接影響人力資源的總量、質量以及開發、配置、使用和管理。比如,一個地區人口稀少,一個地區人口眾多,這兩個地區的人力資源就存在量的懸殊。但是,人力資源並不是簡單地指一定數量的人,而是指在這些人身上所擁有的勞動能力[1]。如何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開發人力資源潛力,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人民切實感受到移民前後的生活條件改善,是紅寺堡政府關心的重要問題。
第一節 人力資源調研的曆史演變
一、人口調研階段
中國自秦漢以來各個封建朝代都有人口統計,但都是屬於一次性的不定期的人口統計。到了明朝,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封建統治的需要,開始建立了全國範圍的裏(保)甲戶口經常性登記製度。清朝沿襲了明朝的裏(保)甲戶口經常性登記製度。這就是現保存在明、清兩代戶部檔案中各朝分府州的人口統計資料。中華民國建立後,雖然也建立了保甲戶口登記製度,但由於政局動蕩,連年軍閥混戰,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等,人口統計時斷時續,從民國元年至民國37年(1912~1948年),其間隻進行過一些不定期的一次性人口統計。新中國成立後,為掌握曆年人口統計資料,江蘇省在執行戶口登記製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統一的人口統計製度。1951年7月,公安部公布實施《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使江蘇省城市戶口管理製度基本上納入了統一軌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1950、1951、1952年,蘇南、蘇北行政公署民政處每年進行一次各市、縣基層組織、土地麵積、戶數、人數統計。主要統計項目有:區數、鎮數、鄉數、土地麵積、可耕地、戶數、總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市鎮人口,鄉村人口[2]。
二、人力資源調研階段
人力資源調查是生產力中最積極的因素[3]。人力資源調研不同於人口調研,人口調研主要是調查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性別等基本情況。但是人力資源調研主要是對現有勞動能力和未來勞動能力的調研。對未來勞動能力的調研主要集中在有利於勞動力成長的基本因素的調研。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源調研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1.勞動力數量。以家庭為單位,研究每個家庭的勞動力的數量以及與勞動力有關的其他人口的數量。2.勞動力素質。研究紅寺堡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掌握的技能、年齡、性別等因素。3.勞動力結構。從工作性質、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工齡等不同標誌分類,然後考察各類人員的數量比例關係。4.居民的社會保障和收入情況。社會保障和收入是人力資本投資的基礎,是人力資源成長的基礎。
第二節 紅寺堡區人力資源狀況調研的設計
本課題主要研究影響人力資源發展的基本問題,包括社會支持、自我發展、社會管理等。為了獲取效度和信度比較高的信息,對本次調研的研究過程和有關問題進行係統分析和設計,具體如下。
一、紅寺堡人力資源狀況調研的目的
本課題旨在獲取紅寺堡人力資源的基本狀況,既調研現有勞動力的基本情況,也調研勞動力的培養情況,為了解紅寺堡人力資源發展的現狀和前景,了解在人力資源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難點和經驗,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為政府製定更加符合當地現實的政策提供基本的信息。
二、紅寺堡人力資源狀況調研的基本內容
根據人力資源調研的基本內容和本次調研的目標,對調研的內容確定如下:
(一)人力資源基本狀況調研
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深入到自然村對勞動力的數量、家庭人口數量、性別比例等基本情況進行了解。
(二)研究影響收入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影響勞動力成長的重要支持力量,也是勞動力成長的重要動力。如果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有助於提升收入,將會更好地激勵居民提高勞動能力,從而優化人力資源質量。
(三)居民流動管理問題研究
由於是生態移民區,居民流動的情況和原因比較複雜,研究居民流動的原因和主要方式,研究有效的人才流動管理辦法。
(四)紅寺堡農村社會保障體係研究
生態移民區的社會保障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紅寺堡的社會保障工作的現狀,麵臨的矛盾和困難,研究社會保障機製。
三、紅寺堡人力資源調研的樣本
根據調研的目的和內容,根據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情況,選擇了四個村子(興旺村、甜水河村、紅寺堡村和團結村)作為樣本進行調研。由於居民可能不能很好地了解所調研的內容,由項目組成員對每一個選項進行解釋,對某些教育水平比較低的調查對象,由調研人員在訪談的基礎上,代為填寫部分問題。
第三節 紅寺堡區人力資源狀況調查分析
一、紅寺堡生態移民區人口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研在四個村子中采用隨機入戶的方式進行實地調研,參與調研的農戶共280家,有效問卷234份。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本部分的分析主要是了解人力資源的家庭構成、勞動力、往返原籍、外出打工、參加社保、受教育程度等方麵的基本情況。
(一)被調研家庭的相關變量的頻率
1.被調研對象中男性166人,占70.9%;女性為68人,占29.1%。
2.被調研對象中10歲~20歲的有13人,占5.6%;21歲~30歲,35人,占15%;31歲~40歲,74人,占31.6%;41歲~50歲,66人,占28.2%;50歲以上,66人,占28.2%。
3.家庭人口情況分析:家庭人口指的是直係親屬(父母、夫妻和子女)。家庭人口在1人~3人的,占11.5%;家庭人口在4人~6人的,占68.4%;家庭人口在7人~9人的,占17.5%;10人以上的,占2.6%。
4.勞動力狀況分析: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占2.6%;有1個~3個勞動力的家庭占87.6%;有4個~6個勞動力的家庭占9%,有6個以上勞動力的占0.9%。
5.沒有在讀學生的家庭為49戶,占20.9%;有1名~3名學生的家庭168戶,占71.8%;有4人~6人的有17戶,占7.2%。
(二)被調研家庭的相關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1.家庭人口數量和學生數量的關係
根據SPSS的雙變量的分析,家庭人口和學生數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194,為正相關。單側檢驗為0.003<0.01,所以在0.01水平具備顯著性,得出:“家庭人口”和“學生數量”具備相關性,有關聯。選擇“家庭人口”為因變量,“學生數量”為自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線性回歸方程:Y=1.702+0.719x;係數sig值為0.03<0.05,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2.家庭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數量之間的關係
根據SPSS的雙變量的分析,家庭人口和勞動力數量之間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364,為正相關。單側檢驗為0.000<0.01,所以在0.01水平具備顯著性,得出:“家庭人口”和“勞動力數量”具備相關性,有關聯。選擇“勞動力數量”為因變量,“家庭人口數量”為自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線性回歸方程:Y=1.61+0.223x;係數sig值為0.00<0.01,具有極為顯著的相關性。
(三)紅寺堡的人口情況分析說明
1.被調研對象中70.9%為男性,在調研過程中,被調研家庭中自由選擇被調查對象,說明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男性仍然是對外聯係的主要角色。
2.家庭人口在4人~6人的,占68.4%,並且家庭人口與學生數量和勞動力數量具有顯著相關性,人力資源從年齡構成和未來發展潛力上具有優勢潛力。
二、紅寺堡生態移民區人力資源基本情況分析
紅寺堡人力資源基本情況主要指紅寺堡的居民所擁有的教育、培訓、技能、知識的情況以及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分析。
(一)紅寺堡人力資源的頻率分析
1.家裏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的有185戶,占79.1%;從事工業的有8戶,占3.4%;從事服務業的有4戶,占1.7%;從事建築業的有5戶,占2.1%;從事其他行業的有32戶,占13.7%。
2.您家庭成員所接受的最高教育程度中,小學為31戶,占13.2%;初中為105戶,占44.9%;高中為53戶,占22.6%;專科為18戶,占7.7%;本科26戶,占11.1%;碩士1戶,占0.4%。
3.您希望接受哪方麵的技能培訓?計算機7人,占3%;技工52人,占22.2%;理容師1人,占0.4%;農業相關技術174人,占74.4%。
4.如果在家鄉興建產業園,您希望是哪個行業?食品加工23人,占9.8%;服裝加工廠17人,占7.3%;農產品加工190人,占81.2%;電子配件加工廠4人,占1.7%。
5.勞動力狀況分析: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占2.6%;有1個~3個勞動力的家庭占87.6%;有4個~6個勞動力的家庭占9%,有6個以上勞動力的占0.9%。
6.您認為打工是不是比在當地更好:認為是的117人,占50%;認為不是的91人,占38.9%;認為一樣的22人,占9.4%。
(二)紅寺堡人力資源基本情況的相關分析
1.家庭成員最高教育程度和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的關係
根據SPSS的雙變量的分析,家庭成員最高教育程度和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之間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241,為負相關。單側檢驗為0.000<0.01,所以在0.01水平具備顯著性,得出:“家庭成員最高教育程度”和“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具備相關性,有關聯。選擇“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為因變量,“家庭成員最高受教育程度”為自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線性回歸方程:Y=2.438-0.292x;係數sig值為0.00<0.01,具有極為顯著的相關性。
2.希望興建的行業與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的關係分析
根據SPSS的雙變量的分析,希望興建的行業和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之間的pearson相關係數為-0.204,為負相關。單側檢驗為0.002<0.01,所以在0.01水平具備顯著性,得出:“希望興建的行業”和“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具備相關性,有關聯。選擇“希望興建的行業”為因變量,“主要勞動者從事的行業”為自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線性回歸方程:Y=2.904-0.93x;係數sig值為0.02<0.05,在0.5水平上具有相關性。
(三)紅寺堡人力資源基本情況分析說明
1.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的家庭占79.1%,說明紅寺堡的主要人力資源還是以農業技能為主。50%的人認為外出打工比在當地好,說明紅寺堡居民對於外出打工,並且學習其他的技能沒有太高的內在需求。
2.74.4%的人認為願意學習的技能為農業相關技能,一方麵反映出當地居民對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意願,另一方麵也反映出當地居民對於改變現狀,外出打工或者創業的需求不足。對於深化發展當地的農業經濟具有積極的意義。
3.91%的人支持興建農業相關加工和食品加工方麵的產業園。反映出對農業深加工的期待,也許是因為對熟悉行業的依賴和對陌生行業的排斥。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什麼樣的產業對於發展當地經濟,促進當地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
4.從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成員最高受教育程度與主要成員從事行業之間成負相關的關係,也就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對於學習技能,應對變化,提高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
5.希望興建的產業與主要勞動力從事的行業之間是負相關的關係,說明當地居民希望從事熟悉的行業,對目前所從事的行業缺乏改變的願望和動力。
綜合分析可知,當地居民對變化缺乏動力,這種動力的缺乏有可能是對現有生存狀態的滿意,對農業生產充滿感情,不願意放棄。也可能是因為對未知的恐懼,不敢、不能或者不願意去從事陌生的行業,學習新的技能。哪種原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三、紅寺堡的居民收入情況分析
收入是人力資源成長的重要物質基礎,收入的構成和來源也是促使人力資源成長的重要動力,有必要對當地居民的收入進行了解,從而尋找促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鑒於居民收入對家庭來講屬於隱私,在這裏並不對居民收入的具體數字進行調研和分析,隻是對影響收入的一些因素進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