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於前552或者前551年,於前479年逝世。他的名字叫丘,字仲尼。
通過向社會廣泛求教,到30歲左右,孔子已成為當時魯國知名的博學大師,並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為了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國,他每天總要積極參與當地的政治活動,希望能有賞識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幹一番事業。可是他在周遊衛、宋、陳、蔡等國的10多年中,卻從未得到好的際遇,最好的君主也不過是以優厚的俸祿把他供養起來,裝點門麵,更多的時候他則備受冷落。
但是,無論生活安樂或困苦,都不能使孔子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斷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他知道理想已無法實現,決心返回魯國,終老於教育。這時他的一些弟子已在魯國的季氏手下任職,並取得了不少政績。季康子便禮聘孔子返國,讓他以政界元老、社會賢達的榮譽地位,從事講學並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立於禮”,就是用仁這種倫理道德來充實作為社會準則的禮,使禮具有真情實感,而得到普遍的自覺遵守。他認為,仁是規範人們相互關係的原則。與人相處一要真誠,二要責己,還要克製私心,推己及人。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曆史書,它記載著從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以及他提出的教育方法等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漢以後的曆代統治者中都將儒家學說作為治國之本,所以他被後人尊稱為“孔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