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林清玄(1)(1 / 3)

林清玄(1953——)台灣高雄人。世界新專電影科畢業。現任時報新聞周刊主編。著有《迷路的雲》、《白雪少年》、《金色印象》、《鴛鴦香爐》、《雪已經開始下了》、《大悲與大愛》、《紫色菩提》、《黃昏菩提》等三十餘種。

光之四書

光之色

當塞尚把蘋果畫成藍色以後,大家對顏色突然開始有了奇異的視野,更不要說馬蒂斯藍色的向日葵,畢加索鮮紅色的人體,夏卡爾綠色的臉了。

藝術家們都在追求絕對的真實,其實這種絕對往往不是一種常態。

我是真正見過藍色蘋果的人。有一次去參加朋友的舞會,舞會不免有些水果點心,我發現就在我坐的位子旁邊一個擺設得精美的果盤,中間有幾隻梨山的青蘋果,蘋果之上一個色紙包紮的藍燈,一束光正好打在蘋果上,那蘋果的藍色正是塞尚畫布上的色澤。那種感動竟使我微微地顫抖起來,想到詩人裏爾克稱讚塞尚的畫:“是法國式的雅致與德國式的熱情之平衡。”

設若有一個人,他從來沒有見過蘋果,那一刻,我指著那蘋果說:蘋果是藍色的。他必然要相信不疑。

然後,燈光變了,是一支快速度的舞,七彩的光在屋內旋轉,打在果盤上,所有的水果頓時成為七彩的斑點流動。我抬頭看到舞會男女,每個人臉上的膚色隱去,都是霓虹燈一樣,隻是一些活動的碎點,像極了秀拉用細點的描繪。當刻,我不僅理解了馬蒂斯、畢加索、夏卡爾種種,甚至看見了除去陽光以外的真實。

在陽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顏色,當陽光隱去,在黑暗裏,事物全失去了顏色。設我們換了燈,同樣是燈,燈泡與日光燈會使色澤不同,即使同是燈泡,百燭與十燭間相去甚巨,不要說是一枝蠟燭了。我們時常說在黑夜的月光與燭光下就有了氣氛,那是我們多出一種想象的空間,少去了逼人的現實,即使在陽光豔照的天氣,我們突然走進樹林,枝葉掩映,點點絲絲,氣氛仿佛濾過,就圍繞著周邊。什麼才是氣氛呢?因為不真實,才有氣有氛,令人迷惑。或者說除去直接無情的真實,留下迂回間接的真實,那就是一般人口裏的氣氛了。

有一回在鄉下,聽到一位農夫說到現今社會風氣的敗德,他說:“都是電燈害的,電燈使人有了夜裏的活動,而所有的壞事全是在黑暗裏進行的。”想想,人在陽光的照耀下,到底還是保持著本色,黑暗裏本色失去,一隻蘋果可以藍,可以七彩,人還有什麼不可為呢?

這樣一想,陽光確實是無情,它讓我們無所隱藏,它的無情在於它的無色,也在於它的永恒,又在於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滄桑,陽光總不改變它的顏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頌了。熟知中國文學的人應該發現,中國詩人詞家少有寫陽光下的心情,他們寫到的陽光盡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盡是黃昏(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盡是落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盡是夕陽(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盡是斜陽(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盡是落照(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陽光的無所不在,無地不照,反而隻有離去時最後的照影,才能勾起藝術家詩人的靈感,想起來真是奇怪的事。

一朝唐詩、一代宋詞,大部分是在月下、燈燭下進行,你說奇怪不奇怪!說起來就是氣氛作怪,如果是日正當中,仿佛都與情思、離愁、國仇、家恨無緣,思念故人自然是在月夜空山才有氣氛,懷憂邊地也隻有在清風明月裏才能服人,即使飲酒作樂,不在有月的晚上,難道是在白天嗎?其實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裏,而是在大太陽下也令人戰栗,隻是沒有氣氛,無法描摹罷了。

有陽光的天色,是給人工作的,不是給人藝術的,不是給人聯想和憂思的。有陽光的藝術不是詩人詞家的,是畫家的專利,中國一部藝術史大部分寫著陽光,西方的藝術史也是亮燦照耀,到印象派的時候更是光影輝煌,隻是現代藝術家似乎不滿意這樣,他們有意無意地改變光的顏色。抽象自不必說了,寫實,也不要俗人都看得見的顏色,而要透過畫家的眼睛,他們說這是“超脫”,這是“真實”,這是“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才是創作”。

我常說藝術家是上帝的錯誤設計,因為他們要在陽光的永恒下,另外做自己的永恒,以為這樣就成為永恒的主宰。藝術背叛了陽光的原色,生活也是如此。我們的黑夜愈來愈長,我們的屋子益來益密,誰還在乎有沒有陽光呢?現在我如果批評塞尚的藍蘋果,一定引來一陣亂棒,就像齊白石若畫了藍色的柿子也會挨罵一樣,其實前後還不過是百年的時間,一百年,就讓現代人相信沒有陽光,日子一樣自在,讓現代人相信藝術家的真實勝過陽光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