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醒來時,都要有所期待
你要在腦海中主動“創造”一個成功的自我畫麵,而不是被動等著去“接受”一個畫麵。
1976年,我和阿諾德·施瓦辛格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一家酒店共進午餐。那時的他還不怎麼出名,飯店中沒有一個人認得他。
當時,他正在城裏為參演的電影《饑腸轆轆》作宣傳,那部影片的票房成績一般。當時我是當地報紙的體育專欄撰稿人,計劃用一整天的時間對阿諾德進行一對一的采訪,然後為星期日特刊撰寫一篇人物專訪。
我和餐廳裏的其他人一樣,對他一無所知,也不知道他將來會變成一個大明星。我答應和他共度一天,因為那是我的工作。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的態度非常漫不經心。
但那一天,最令我終生難忘的經曆就發生在共進午餐之時。我們邊吃邊聊,我打開采訪用的記事本,照例問些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其中,我問了一個問題:“現在你既然已經從健美運動中退出了,接下來打算做什麼呢?”
施瓦辛格語氣極其平和地回答說:“我要成為好萊塢票房第一的影星。”他的口氣,就好像在講述某個平淡無奇的旅行計劃一樣。
他的回答顯然讓我大為震驚,甚至有些覺得可笑。因為當時的施瓦辛格可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那麼健美和修長。他整個人就像被吹起來一樣,壯實得像座小山。我很懷疑他給自己製定的目標是否合理,但為了不失禮節,我還是盡量克製住了自己的情緒。
他在第一部電影中並未顯露出什麼才華,而且濃重的奧地利口音和粗壯笨拙的體型也讓觀眾難以馬上接受。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跟他一樣平靜,然後問他打算如何成為好萊塢最耀眼的明星。
“就像我做塑身運動一樣,”他解釋說,“在腦海中勾畫出一個成功的自我,然後按照那種形象生活,就像美夢已經成真。”
他的回答實在太過簡單,簡單得幾乎毫無意義。不過我還是把他的話記在了筆記本上,並銘記至今。
後來的那一刻,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從電視台的娛樂節目中知道,他已經憑借自己的第二部電影《終結者》成為了全世界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明星。難道他有特異功能嗎?還是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之後的很多年中,我一直把阿諾德勾畫自我形象的方法用作自己的激勵工具,還在自己的企業培訓講座中教授這種方法。我引導學員們在腦海中主動“創造”一個成功的自我畫麵,而不是被動等著去“接受”一個畫麵。換句話說,你要去做自己未來的創造者。
生活在自我激勵的狀態中,關鍵是:當你每天早晨醒來時,都要有所期待。那些你在人生曆程中為之奮鬥的東西,正是它們讓你時刻有一種渴求。
其實你現在就可以勾畫這種形象——以後做還不如現在就做。你可以隨時改變這種形象,但要保證你的腦海中每時每刻都有一個畫麵,你的生活中始終都有一種渴求,看看這樣做會對你自我激勵的能力有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