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炒錯題材
有人把股市裏的題材當作興奮劑,認為再低的股價也可以因其上漲起來;有的人把題材當作魔術師,再疲軟的股票也可以靠它強勁起來。但大量的事實卻說明,這題材也大都是套牢散戶的繩索。那些難以抗拒在短期內快速致富的誘惑而卷入題材炒作的中小股民,絕大多數高位套牢,曆經數年也無法解套;有的甚至血本無歸,長期積蓄化為烏有。
在股市裏,如果某一板塊飆紅或者隻個股上,,人們便會爭相打聽:有什麼消息?有什麼題材?在許多股民的心目中,有題材(包括消息,因為消息在很多時候也成為炒作的題材)股票就漲,而漲了的股票則必定有題材。即使莊家做莊,也必定要借用一個什麼題材來激活人氣,拉抬股價。因此,題材炒作便成為中國股市裏的一道特別的風景,莊家炒,股民炒,券商炒,基金炒,上市公司也在悄悄地配合莊家炒,把個股市炒得熱火朝天,炒得泡沫翻騰。一個個題材你方下場我登台,各顯自己的“神威”,把股民們支使得團團轉。
有人說,沒有題材炒作就沒有上漲的動力,沒有高漲的人氣,就沒有暴富的機會。於是,一些莊家便根據股民們的“需要”不斷“製造”所謂的題材,股評家們則也是不遺餘力地挖掘題材,以致中國股市裏的題材、概念堪稱“琳琅滿目”,“異彩紛呈”。有的題材是從現成的“題材庫”裏拿的,這類題材是長盛不衰、百炒不厭的,諸如業績題材、重組題材、送配題材等;有的題材則是莊家或者股評家們自己創造的,他們憑自己的喜好與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際進行大膽地想象,諸如整體上市題材、扭虧為盈題材、國有股減持題材、增發新股題材、人民幣升值題材、3G題材等等。2007年,還冒出了諸如股改題材、清欠題材、新會計製度題材、航天航空題材等等。更有水平高的,一隻股可以挖掘出三五種題材來,如網絡題材+西部開發題材+生物製藥題材+“三無”概念+扭虧為盈……
客觀地說,有些題材確實具有實質性的內容,能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強其成長性,從而能給投資的股民較好的回報。比如有些股票進入高科技領域,其科技題材名不虛傳;有些題材經過重組後確實脫胎換骨,其重組題材當然引人注目。舉辦奧運會對北京的經濟增長將會產生巨大的拉升作用,相關上市公司因此而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奧運板塊在2008年到來之前,成為市場主流投資主題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炒作不過份的前提下,介入這類有題材的股票,股民們自然會獲得較好的收益。但是,值得股民們千萬注意的是,即使有實質性內容的題材,如果亂炒濫炒,透支或者遠遠超過了其發展潛力,炒作者同樣會一無所獲,甚至反受其“套”。而更值得股民警惕的是,大多數所謂的題材或者概念,都缺乏實質性的內容,相當多一部分是輿論為即將被炒或正在炒作的股票製造的借口。它們要麼是空穴來風,要麼是刻意散布的謠言。如果股民們信以為真,則等於伸長脖子往圈套裏鑽。
自然有自然的法則,股市有股市的規律。有實質性內容的題材,我們可以適度適量的介入,而對於那些牽強附會的題材,那些無中生有的題材,那些莊家用作借口的題材,如果你是短線高手,在短線搏奕上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少許介入,但切記一點,那就是快進快出,絕對不要貪心,否則很容易被莊家套牢;而如果你缺乏短線炒作經驗,風險承受能力又不強,則不管這些題材炒得如何熱火朝天,如何香氣誘人,你都要避而遠之,待你看出一些門道後再炒不遲。因為如果你既不會辨別題材的真實性,又不會估計題材的影響力,更不知道把握題材炒作的節奏,不知道什麼時候該進貨,什麼時候該出貨,卻也懵懵懂懂地跟著莊家炒題材,則很難逃脫被莊家套牢的命運。
虛幻的股市氣泡
在洗衣桶中,加一勺水,灑點洗衣粉或肥皂,輕輕一攪,頓時可見一桶色彩斑爛的泡沫。這種既誘人又會騙人的泡沫,是隻有小孩才喜歡的遊戲,因為時間稍過,泡沫必將崩破,大多數成人是不會對這些虛幻的泡沫感興趣的。但是,如果是在股市裏,這種泡沫的遊戲卻讓許多人如癡如醉。
據稱,最早玩這種股市氣泡遊戲的是1711年英國成立的南海公司。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私人資本不斷集聚,儲蓄不斷膨脹,而投資機會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閑置的資金有待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南海公司宣告成立,其業務範圍是在南美經營奴隸貿易和捕鯨業務,但在公司董事中並無一人精於此道,這所謂的業務不過是一個虛幻的炒作題材,以引起公眾的注意,公司發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們急於投資發財的欲望騙取錢財。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幾年,南海公司先以認購政府債券的方式從政府那裏獲得了對南美貿易的壟斷權,在公眾中樹立了創利公司的光輝形象,引起了人們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極大興趣。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並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一年僅僅隻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資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眾參議員,當時的國王也禁不住誘惑,竟也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該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劇上揚。同年4月,該公司新發行的300英鎊麵值的股票在一個月內便上升了近一倍,3個月後便漲到了1000英鎊以上。由於南海公司以其擋不住的誘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後繼的上當者,以至股票價格持續上漲,就像一個越吹越大的泡沫,許多資深的投資者也被這種種假象蒙住了雙眼,沒有察覺這竟是一個美麗的氣泡。直到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的董事與高級職員們自己沉不住氣了,覺得自己公司的股票價格離價值太離譜了,與實際公司的經濟前景毫不沾邊,因而坐臥不安了,最後帶頭拋售股票,結果使南海公司的股票價格頓時一瀉千裏。玫瑰色的美夢終於破滅,代之的隻是嚴酷的現實,人們這時才如大夢初醒,原來手中那些花花綠綠的股票並不會創造出真正的財富,隻是騙子騙錢時給他們開的一張收據。成千上萬的股民慘遭重創甚至傾家蕩產。在這次事件中損失慘重的科學家牛頓也不由得驚歎道:“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南海公司已灰飛煙滅,不複存在了,可給千千萬萬的投資者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法估量的。後來有人把這一情況稱為“南海氣泡”。所謂氣泡,就是膨脹容易,破碎也快,這一比喻真是形象至極。到現在,“南海氣泡”已成為一個常用術語,成為股份公司利用投機手段坑害投資者的代名詞。
“南海氣泡”雖然讓人刻骨銘心,但對金錢的狂熱追逐,往往使人們容易忘記教訓,重蹈覆轍。
不久後,同樣在英國,有人又開始尋找另一些有投機機會的“南海公司”,一些企業的發起人趁機創辦公司並向股票市場投入大量新發行的股票來應付這種永不滿足的投機渴望。隨著時光流逝,新的籌資計劃不斷產生,從機靈巧妙的一直到荒謬絕倫的——如從向西班牙進口大批公驢(盡管在英國公驢的供應充裕)到使海水淡化,這些公司的創立越來越多地含有某種欺詐成分。譬如用木屑製造木板;建造對付海盜的船隻;鼓勵在英國進行馬匹育種(為此曾有兩家公司發行股票);經營人的頭發;為私生子建造醫院;從鉛中提煉出銀以及製造永遠轉動的輪子等等。一個比一個更天花亂墜、更富有欺騙性,但每一個都聲稱有希望發大財。不久這些項目都成了“氣泡”,吹起來快,爆破也快——通常在一星期左右。
“若要他滅亡,先讓他瘋狂”,這是題材炒作的“理論基礎”。18世紀初,法國也上演了一場題材炒作的“好戲”。法國冒險家約翰·勞成立了專門開發密西西比河的公司,發行了20萬股票,每股500法郎。但出師不利,股票發行後不久,該股便跌到每股300法郎。為了擺脫危機,約翰向公眾宣布,半年後,他願意以每股500法郎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消息一出,立即轟動整個巴黎,許多人競相購買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連歐洲其他各國的資金也大量流入法國卷入這場“密西西比神話”之中。與此同時,約翰·勞憑借與政府的特殊關係,通過包銷政府巨額國債的方式,在公眾中樹立了極好的信譽,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價格頓時狂升,兩年之內,密西西比的股價便漲到2000法郎一股,漲了近20倍,最高時竟漲到每股1.8萬法郎。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場總值比法國企業全部金銀儲備總值的80倍還多,顯然已遠遠脫離了本身的價值。但狂熱的投資者早已把這一事實置之度外,隻是瘋狂地去買股,似乎擁有了這種股票就是擁有了財富本身。據說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由於當時股票交易是在一條小巷中進行的,沿街的房屋和土地都價格猛漲,當時有一個駝背乞丐,混在交易人群中看熱鬧,被一個聰明的經紀人看中了他的駝背,他靈機一動,就租用乞丐的駝背當寫字台,他的股票賣到哪裏,駝背就跟到哪裏。一天下來,這個經紀人淨賺500萬法郎,而駝背人也獲得了500法郎的“租金”。第二天,駝背人宣布駝背“租金”提高一半,但“租用”者仍然絡繹不絕。結果,在整個交易期間,駝背人也發了財。這個故事的真偽無從考證,但當時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交易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氣泡吹大了,自有爆炸的時候。不久後,沒有業績支撐的密西西比股票像墜落的飛機,一落千丈,成千上萬的投資者血本無歸,悔之晚矣。
不要以為這隻是西方人的鬧劇,實際上,在中國股市,也多次出現過類似“南海氣泡”和“密西西比神話”的炒作。遠一點的有1993年的“寶延事件”、2000年的“網絡風潮”,近一點的則有2007年上半年ST股的“雞飛狗跳”、重組股的一步登天。
2007年一開市,長期陰跌不止的股市有如吃了壯陽藥,一下子撒開腿狂奔起來,而跑在最前麵的,不是藍籌股,也不是成長股,而是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題材的虧損股、垃圾股。十幾天前還是一隻名不見經傳的冷門股,眨眼便連拉了十幾個漲停板;過去四五元的股票,居然短短兩個月時間裏就漲到六七十元……
在“5·30”股市暴跌之前,中國股市幾乎成了題材股的天下。而這些所謂的題材股,表麵上風光無限,但實際上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並不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的垃圾股。這些股票借著題材的炒作可以一飛衝天,而一旦題材不落實,或者題材不實在,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提升就沒有多大的意義,股價便一瀉千裏,猶如斷線的風箏。如一些資產注入概念股,一旦注資行動遲遲沒有進展或方案沒有達到預期,都可能引發暴跌。“5·30”股市暴跌,雖然導火索是印花稅調整,但根本原因卻是前期題材炒作失去理性。當時的股市下跌,亦如以前的股市上漲,領頭的幾乎都是前期瘋狂炒作的題材股。在短短5天時間內,就有幾百隻題材股全線崩潰,股價攔腰斬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滬深股市重拾升勢,發起了新一輪上攻,並一舉創下了6124點(上證指數)的新高,但許多題材股卻依然是一蹶不振,毫無起色,股票價格低於“5·30”前的水平。這是在這一輪大牛市裏絕大多數股民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出現嚴重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參股金融是2007年上半年炒作得最為熱鬧的一個題材,許多股票借此題材股價成倍地上漲。但事實上,參股金融並不能從根本上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其炒作是無法持久的。果然,隨著“5·30”的股市暴跌,許多參股金融題材股一瀉千裏,至今都難以恢複元氣。華茂股份其主營業務本來為棉紡、坯布及紗線生產與銷售,2007年追風趕潮,參股徽商銀行、廣發證券、國泰君安、宏源證券等多家金融機構,成為參股金融題材類企業。由此該股受到市場的熱炒,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股價由7元炒到了25元,漲了3倍多。然而,好景不長,“5·30”後,該股一路下跌,目前的股價僅為“5·30”前的一半,當時跟風炒作的股民無一不是血本無歸。
題材炒作的核心不是業績而是題材,而種種題材的挖掘完全在於炒作的主力機構,主力機構的操作計劃和意願幾乎決定了一隻股票未來的經營狀況,也決定了一隻股票未來的市場走勢。題材股的炒作正是因為其有主力機構可充分利用的最佳題材,而並非機構主力堅信其良好的前景而決心與企業共同成長。所以,題材股在市場炒作時的確風光無限,但機構主力一旦獲利豐厚以後,恐怕就再不會關心企業的業績如何,前景如何,而唯一的任務就是如何成功出貨了,而股價處於高位時又不可能出現新的接貨機構,因此題材股這樣一個美妙的故事就可能隨之破滅,盲目崇信題材股神話的投資者不得不麵對嚴重套牢的風險。事實說明,無論運用什麼題材,冠以什麼名目,股市的炒作最終都要以套牢無數的跟風者而收場。這也就提醒投資者,如果你沒有在題材炒作之前就介入某隻股票,也沒有在題材剛剛開始炒作時就跟了進去,就不要再去跟風炒作了。題材炒作越到後期越火暴,對股民的誘惑力也越大,而此時也是最危險的時候,稍一衝動殺進去就往往被套牢。這類的教訓比比皆是,可惜沒有被股民們很好地汲取。
莊家炒作的借口
對於股市炒作的題材,許多股評人士把它說得天花亂墜,許多投資者對此也充滿期望,而實際上,許多題材都是某些莊家或者股評人士蓄意製造的炒作借口。即使是某些題材具有一定的實質性內容,但其對股市的影響也並非如某些別有用心的機構與人士鼓吹的那樣威力無窮,甚至點石成金。
事實上,題材對上市公司本身有多大的好處不是隨便可以確定的,許多具體情況有待具體分析,絕不能一概而論。但現在市場的特點是,隻要有題材,就有人樂於去挖掘和接受。因此有人說,所謂炒題材,實際上是炒想象,炒市場氣氛,炒市場追捧與認同。比如,合資合作或股權轉讓是股市中頗有吸引力的題材之一,因為它給投資者無限的想象空間。但這一行為的好處到底有多少,則要具體分析。有一段時間,市場上流行合資概念,隻要是有合作項目的,哪怕還在談判的初級階段,也被瘋炒一番,根本沒有考慮合資夥伴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能量,沒有分清是有利的真合資還是純粹為製造題材而吹捧的假合資,沒有了解合資項目的真正前景是好是壞,其結果又怎能不誤入陷阱呢?再如所謂的航天航空概念,這類上市公司並不因為“嫦娥一號”奔月了就都能雞犬升天,得道成仙。所以,所謂的題材也好、概念也罷,大都是莊家、機構在某一時期用來引誘他人跟進的誘餌,而當他人一哄而上將股價抬高時,也正好是它們獲利出貨的大好時機。
比如,進入2007年以來,資產注入題材成了市場上最具魅力的題材之一,具有資產注入題材的個股受到市場的追捧。如東方集團,2007年年初的股價還不到9元,但在市場對其資產注入題材的炒作下,到8月7日——即該公司重大事項公告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其收盤價達到37.93元,漲幅達到了334.98%,遠遠超過了大盤同期102.29%的漲幅。
但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停牌後,9月13日終於塵埃落定的東方集團資產注入一事無疑令人大失所望:東方實業將買了一個多月的銀海金業51%股權原價轉手給上市公司,作為對控股股東股改承諾的履行。該項資產賬麵值4187萬元的資產,評估值達到2.57億元,增值5倍。東方集團支付1.26億元受讓赤峰銀海金業公司51%股權,獲得的主要資產是一個正在勘探的銀金礦。尤其令人關注的是,該項資產與控股股東東方實業在股改承諾中所提及的“優質資產”的要求相距甚遠,據推算一年的貢獻隻有200萬元,利潤率不到2%。盈利能力之低下甚至遠不如銀行存款利率。所以,9月13日東方集團股票複牌後連續兩個交易日股價出現跌停板,並且從此以後這隻以前似乎鬥誌昂揚不可一世的股票,卻變成了一隻像被抽了筋的癩皮狗,趴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到12月份,該股的股價還不到炒作高點的一半。許多相信題材股能點石成金的股民,被題材套牢了,被莊家“忽悠”了。
一般來說,當莊家要炒作某隻股票或某個板塊時,他們就會利用宣傳工具為這些被炒的股票與板塊找出一些理由,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就是為這些個股與板塊套上“某某概念”的花環,或者貼上“某某題材”的標簽,而後大炒特炒,從而引起散戶的注意和興趣。當散戶終於按捺不住而踴躍跟進抬高了股價的股票時,題材與概念的發明者便順利出貨,從而達到牟取暴利的目的。因此,在相當多的時候,題材和概念往往是引人上鉤的誘餌,跟風炒作者大都難以逃脫高位套牢的命運,即使在某一兩次跑贏了莊家,但總的說來,還是輸多贏少。特別是在股市的橫盤整理階段,由於人心思漲,一些莊家為了牟利的需要,或為了解套的需要,就必須拉高股價以便出貨。為了達到吸引散戶跟風接貨的目的,他們常常製造出一些題材或者概念,從而讓他人相信這些股票上漲的必然性。一些受雇傭的股評人士也跟著大肆宣傳題材和概念的作用與影響,以此誤導股民。回顧中國股市十幾年的發展曆史,我們不難看到,題材或者概念泛濫之日,往往也是散戶高位套牢之時。自深滬股市開辦以來,特別是1993年後,中國股民參與過許多次題材炒作:從浦東開發、三峽合攏、香港回歸的暴炒到科技股、網絡股、鋼鐵股的狂炒再到申奧題材、購並題材、人世題材的亂炒,等等,題材層出不窮,概念五花八門。但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題材是經久不息、百炒不衰的,也沒有哪一個概念不是最後煙消雲散,銷聲匿跡的。歸根結底,絕大多數所謂的題材或概念都是一些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沒有多少關係的東西,即使與上市公司的發展有一定的關聯度,一般也是誇大其辭,無限上綱。如1995年中期市場上流行的新股概念,凡是上市的新股不論青紅皂白都要炒作一番,結果在這一段掛牌的新股其市盈率普遍偏高,同類股票新股比老股要高1~2倍,而時過境遷之後,這些新股便無人問津,一些盲目跟風的股民便在高位慘遭套牢。2000年時興科技題材和網絡題材,不管什麼股票,隻要掛個科技的招牌或者貼個網絡的標簽,便受到市場的一頓狂炒,但好景不長,推上天的股價現在大都跌回原位,有的甚至跌進深淵。億安科技最高炒到126元,後來跌得一個零頭都沒有了;海虹控股本來是一隻虧損股票,隻因為掛了個網絡股的招牌,便最高炒到83元,後來也是一灘稀泥,杳無聲息了。2007年5月30日股市雖然出現暴跌,但到6月27日期間,上證綜指僅下挫了5.9%,而其中卻有數百家股票跌幅超過50%。分析這些股價被腰斬的股票,要麼是ST股票,要麼就是前期暴炒過的題材股。
中國證券市場最突出的不成熟,就是有實力的資金,可以借題材與概念對某隻或者某些股票不顧任何投資理念的狂炒。投資者不相信吧,股價一天一天地往上推;相信吧,他們把貨一扔給你,股價便狂瀉不止。許多沒有經驗的中小投資者就是在這種先猶豫後心動再跟風的過程中,跌入了主力莊家精心設置的陷阱之中。因此我們在這裏特別提醒廣大投資者,對於那些炙手可熱的題材,千萬要保持謹慎的態度。不管這些題材如何五光十色,如何絢麗燦爛,但它終究隻是莊家操縱股市的借口,是市場各方攪起的一堆肥皂泡。跟風炒作,固然有贏利的機會,但卻要麵臨更多更大的風險。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沒有較好的把握,最好還是避開一點好。雖然看著有題材的股票天天上漲心有不甘,但踏空畢竟比套牢好。即使短時參與一些題材的炒作,也一定要把握快進快出的原則,賺一把就走,千萬不要受市場氣氛的影響,不要相信股評的什麼目標位,什麼上漲空間。事實上,當題材炒得最熱、股評吹得最凶、股市裏又人氣最旺的時候,往往就是莊家出貨的時候。如果你再不抽身出來,等待你的必然是套牢的繩索。過去炒作浦東概念股是這樣,後來炒作網絡股、鋼鐵股也是這樣,將來不管炒作什麼題材什麼股票也同樣會是這樣。不吸取曆史教訓的人,必然會被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