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處世箴言
持家篇
崇勤尚儉
●自奉寧過於儉,待人寧過於厚
●一切均從簡省,斷不可浪用
●家下事一切以謹厚樸儉為主
●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用財有道,自奉寧過於儉,待人寧過於厚,尋常酬應則酌於施報可也。濟人之道,先其親者,後其疏者;先其急者,次其緩者。待工作力役之人,宜從厚償其勞,憫其微也。廣惠之道,亦遠怨之道也。
家書:鹹豐六年正月二十七日《與癸叟侄》
[釋義]用錢有一定的準則,用於自己時寧可過於儉省,款待別人時,寧可豐厚有餘,平常應酬則隻須酌情回報便可以了。賑濟別人的準則是,先賑濟血緣、關係親密之人,然後再賑濟關係疏遠的人;先賑濟那些處於急難之中的人,然後再賑濟那些難情較緩的人。對待賣苦力給人做工的人,宜於從優付給他們酬勞費用,以憐惜其身微位卑。廣施普惠的方法,也是消弭怨恨的方法。
家中用度及延師之費,每年由營中付二百金歸,省嗇用之足矣。此外斷不準多用,斷不能多寄,致損吾介節。
家書:鹹豐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與孝威》
[釋義]家中的日常開支以及聘請老師的費用,我會每年由軍營中寄二百兩銀子回家的,儉省、節約一點,用了這些錢應該足夠了。除此而外,絕不準多用錢,也絕不能多寄錢了,不能因此致使我的節操遭受損害。
每歲我於薪水中存二百金為寧家課子之費,上年曾見之公牘,不可多取欺人。家中除爾母藥餌、先生飲饌外,一切均從簡省,斷不可浪用,致失寒素之風,啟汰侈之漸。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家書:鹹豐十一年五月十二日《與孝威》
[釋義]我每年從薪俸中存下二百兩銀子作為安頓家庭、教育子女的費用,此事去年已見於公文,絕不可多支多用,欺騙世人。家中除你母親的藥費、老師的飲食外。其他一切事情都要省儉,絕不能胡亂花銷,敗壞我們家清貧的家風,開泰侈豪奢之風氣。珍惜福祉之法,就是保家之法。
家用雖不饒,卻比我當初十幾歲時好多些。但不可亂用一文,有餘則散諸宗親之貧者,惟崇儉乃可廣惠也,識之!
家書:同治二年三月十九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家中錢財雖然不豐厚,卻比我當初十幾歲時好得多了,隻是不能亂花一文錢,家裏用了,如有節餘,就將節餘的錢施舍給宗族、親戚中間的那些貧窮之家,隻有崇尚省儉,才能廣施普惠,你們要牢牢記住這一點。
劉先生向頗專勤,待之宜厚。我曾教小學生,知先生之難且苦。學俸三節致送,或時其緩急送之。爾母藥餌不可少。爾輩衣無求華,食無求美,則當用之錢可不致缺矣。
家書:同治元年三月十九日《與孝威孝寬》
[釋義]劉老師向來很專心、勤勞,給他的酬勞費用應該優厚些。我曾經教過小學生,了解老師難做,而且勞苦不堪。給老師的教學酬勞費可分三個節度付給他,或者,趁他急需之時付給他。你們母親的醫藥絕不能少。你們穿戴莫求華彩,吃喝不求甘美,那麼,該用的錢就可不致於短缺了。
接七月初十日書,具悉家中安好,新得一孫,足慰老懷。是月克孝豐,可名之豐孫,所以誌也。乳足則無須雇用乳母,不可過於愛之。吾家本寒素,爾父生而吮米汁,日夜啼聲不絕,臍為突出,至今腹大而臍不深。吾母嚐言育我之艱,嚼米為汁之苦,至今每一念及,猶如聞其聲也。爾生時,吾家已小康,亦未雇乳媼,吾蓋有念於此。
家書:同治三年八月六日《與孝威》
[釋義]收到你七月初十的來信,備知家人個個安然無恙,新生一孫兒,使我心感到十分欣慰。孝豐死於這一個月,可以將孫兒取名為豐,用以記念孝豐。奶足就不必雇用奶媽了,不能對他過於溺愛。我們家本來貧寒,你父親一生下來就吃米湯,白天、黑夜哭聲不止,肚臍也哭得突出來了,到現在我肚子很大,但肚臍眼卻很淺。我母親曾講過哺育我時的艱難,將生米嚼成米汁的勞苦,我到現在每次一想到這些,仍然像在聽我母親講說一樣。你出生的時候,我們家已經是中等人家,但也沒有為你雇奶媽,原因是我總是想著你奶奶的這些事情。
試館明年可改造,義學明年可舉行。究竟需錢若幹,如何規畫,爾來書何不一言及何耶?義學之外尚須添置義莊,以贍族之鰥寡孤獨,擴充備荒穀以救荒年,吾苦力不贍耳。帶兵五年,不私一錢;任疆圻三年,所餘養廉不過一萬數千金,吾尚擬繳一萬兩作京餉,則存者不過數千兩已耳。浙事了後,當赴閩一行。以一年度之,尚可餘廉泉數千。當請覲北上,即決計乞休耳。約略言之,俾爾知自為計。
家書:同治三年八月六日《與孝威》
[釋義]試館明年可以改建,義塾明年可開辦。到底需要多少錢,怎樣規劃,你在來信中怎麼不談一談,是什麼原因?義塾之外還要修建一所義莊,用以贍養族中的鰥夫寡婦,無兒無女,無父無母者,為備荒年多儲積糧食,我憂慮的是能力有限。我在外帶兵五年,未曾私地裏克扣一分軍餉;在邊疆任事三年,積餘的養廉銀也不過一萬數千兩,我還準備繳納一萬兩作為京城軍餉,這樣,積存的錢就隻不過數千兩銀子了。浙江的事情辦完後,我還要到福建去一趟。作一年的估計,還可以積下養廉銀數千兩。爾後我就要北上晉見皇上,即是下決心求皇上讓我解甲歸鄉。這裏先跟你講個大概,使你知道自作打算。
家世寒素,科名不過鄉舉,生產不及一頃,故子弟多樸拙之風,少華靡佻達之習,世澤之賴以存者,此也。近頗連姻官族,數年以後,所往來者恐多貴遊氣習。子弟腳跟不定,往往欣厭失所,外誘乘之矣。唯能真讀書則趨向正、識力定,可無憂耳,盍慎諸!
家書:鹹豐六年正月二十七日《與癸叟侄》
[釋義]我們家曆代貧寒,科考也隻不過在鄉試中獲取了舉人,田產則不到一頃地,所以,子侄們都樸素、古拙,很少奢華淫靡、輕薄的壞習氣,我們家的好傳統就是依靠這一點才得以世代保持下來。近來,我們家與很多官宦之家結親連姻,一些年以後,進出我們家的,恐怕多是貴顯之人,孩子們心性未定,對貴顯之流不免會常常欣羨仰慕,而忘記自己的身家情境,這樣,外麵的各種誘因就乘虛而入了。隻有能夠真正用功讀書學習,才可能做到誌趣純正,辨識能力強,這就可以不要別人憂慮了,怎麼能不在這些事情上細心謹慎!
少雲已回淹中否?捐輸事可以了妥即了妥之。名臣之家,毀家分所應爾,不可少也。從前有來營之說,究竟雲何?潤、勳讀書稍有進境否?下次可令親寫安稟來。先生可加束修留之,每年以百金為度。如必欲就江西三百金之館,亦可聽其便。我每年隻取二百金薪水付家,不能請三百金先生也。明歲即請二伯來家課讀可也,每歲奉修金二百兩,即以營中薪水付之,於心為安。潤、勳另請蒙師可耳。
家書:鹹豐十一年十月五日《與孝威》
[釋義]少雲已經回到淹中沒有?捐獻的事可以了結就了結算了。名臣的家中,毀滅家庭,家人分住所都是應該的,捐獻也少不得。以前你有到軍營來的說法,到底是怎麼說的?潤、勳兩人讀書稍微有些進步沒有?下次可以叫他們親手寫信到我這裏來。老師可以用增加教學費的辦法挽留一下他,每年以一百兩銀子為限度。假如他一定要到江西那每年有三百兩銀子作酬勞的學館裏去,也可以隨他便。我每年隻拿二百兩銀子的工薪寄給家裏,當然不能請一個每年需三百兩銀子的酬勞費的老師。明年就請二伯來家裏教你讀書好了,每年給他二百兩銀子的教學酬金,就拿我在軍營裏的工薪付給他,內心中也就安妥了。潤、勳兩人可以另外再請啟蒙老師。
除卻應用各項不宜太省,此外衣服等事概宜節之又節,免我遠地牽掛。如實不敷,亦隻準再寄百兩。兵已缺餉七月,我豈可多寄銀歸耶?爾母病體稍愈否?衰老之年,藥餌不可缺。近因省錢,故不服補劑,爾等當亦有所窺。省卻閑錢,或可供藥餌之資耳。
家書:同治元年閏八月二十一日《與孝威》
[釋義]確實應該使用的各種款項不宜過於節省,除此之外,穿衣服飾等事一概應該省儉而又省儉,免得我身在遠方卻要時常惦記家事。假如實在用度不夠,也隻準許再寄一百兩銀子了。這裏的兵已經七個月沒有發餉了,我怎麼能多寄銀兩回家呢?你母親的病稍微好了一點沒有?人到衰老的時期,藥物不能少。最近一段時間,因為要節省錢,所以,補藥也沒有吃了,這你們做兒女的應該是看到了的。節省一些零花錢,也許,給你母親吃補藥的費用就不缺了。
家下事一切以謹厚樸儉為主。秋收後還是移居柳莊,耕田讀書,可遠囂雜,十數年前風景想堪尋味也。
家書:同治六年四月二十日《與周夫人》
[釋義]家中的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謹、溫厚、樸實、節儉的主要原則去辦理。秋收以後,全家還是搬到柳莊去住,在那裏耕田讀書,可以遠離城市的囂鬧繁雜,十多年前的情景我想在那裏是可以尋味到的。
試館規摹一切均聽二伯主持。家中各事爾須妥為料量,毋貽我憂。少交遊,勤工課,敬慎儉約,為諸弟先。此外無多屬。
家書:同治六年五月七日《與孝威》
[釋義]試館的籌劃、規模一切都由你二伯說了算。你在家裏,要妥善料理家中的各種事情,不要增加我的憂慮。要少與他人交接,勤奮讀書練字,要孝敬母親,小心謹慎,省儉節約,事事都做得好於各位弟弟。除此而外,我沒有什麼囑托了。
爾為家督,須率諸弟及弟婦加意刻省,菲衣薄食,早作夜思,各勤職業。樽節有餘,除奉母外潤贍宗黨,再有餘則濟窮乏孤苦。其自奉也至薄,其待人也必厚。
家書: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與孝威》
[釋義]你身為“家督”,要帶領各位弟弟和弟媳婦用心儉省,節衣約食,日作夜思,各人幹好各人的份內事。吃穿有餘的話,除要好好奉養母親外,要送些銀兩給各位宗親,如果還有餘款,就用以賑濟鄉裏那些窮困貧寒、孤苦無依的人。自己吃穿最儉省的人,對待別人最優厚。
孝子不儉其親喪事,典禮攸關,自不可過於省約。然用費亦宜計算,不可鋪張門麵,忘卻義理。人言家中光景如此,不能故作寒乞相,此等話亦當留心。理所當用,稍多無礙;所不當用,即一文亦不可用。專講體麵,不講道理,吾所恥也。
家書:同治九年三月十二日《與孝威》
[釋義]孝順的兒子在為父母親操辦喪葬大事上是不吝嗇的,你母親的喪葬,是關係到古代典製和禮儀的大事,當然不能過於儉省節約。但是,所必需的費用也要計算計算,不能為了形式上好看,過分講究排場,忘掉道義情理。別人說,家裏的情況如此之好,不能夠故意作出一副貧窮困苦的樣子,這些話你也應該注意聽取。在情理上應該使用的,稍微多用點沒什麼大不了;如果是不應當使用的,那就算隻是一文也不能用。隻講表麵上的風光,不講一點道義情理的做法,是我最痛恨的。
家中加蓋後棟已覺勞費,見又改作轎廳,合買地基及工料等費,又須六百餘兩。孝寬竟不稟命,妄自舉動,托言二伯父所命。無論舊屋改作非宜,且當此西事未寧、廉項將竭之時,興此可已不已之工,但求觀美,不顧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
家書: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一日《與孝威》
[釋義]家裏增蓋後麵一棟屋,我已覺得是多花錢財的事,現在又改建轎廳,將買地基、工匠、磚、木材等費用合計起來,還得要六百多兩銀子。孝寬居然不聽我的話,自作主張,假托說是二伯父作的決定。先不要說將舊屋改造不適宜,而且,在西北方麵的事情沒有辦好,我的養廉銀子即將告罄的這個時候,動這種完全可以不動的工程,隻講求外表上麵美觀,全然不顧及一點事理,這大出我的意料之外。
此時正宜韜光匿采,加以蘊釀,冀後時俊民輩出,以護我梓桑,為國幹輔。不宜更事鋪張,來讒慝之口而壞老輩樸願之風也。
家書: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這個時候正應該將家庭的光采掩藏起來,自我熔煆,希望以後英才輩出,來保衛我的家鄉,為國家效力。不應該再為表麵好看而亂講排場,招惹別人流言蜚語,而毀我們家老輩勤勉樸素的遺風。
孝寬修屋之費用去若幹?威前書來並不言及,自是為寬留地步,恐益觸我怒。以我境地如此,浪費數百兩亦可置之不論,況做屋尚非浪費乎?惟孝寬不能仰體我心,任意動作,與世俗子弟見解一般,我所不喜,且更有慮也。
家書: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與威寬勳同》
[釋義]孝寬建房用掉多少錢?孝威寫上封信來時並沒有談到這事,自然是給孝寬留一點回旋餘地,怕更加惹我發火。拿我現在的情況有這樣好來講,就算浪費了數百兩銀子也可以不去管它,何況建房子還不是浪費呢?隻是孝寬不能體量我的心意,輕舉妄動,跟世間庸人孩子的見識一模一樣,這我不喜歡,而且又增加了我的憂慮。
古人教子必有義方,以鄙吝為務者僅足供子孫浪費而已。吾之不以廉俸多寄爾曹者,未為無見,爾曹能謹慎持家,不至困餓。若任意花銷,以豪華為體麵;恣情流蕩,以沈溺為歡娛,則吾多積金,爾曹但多積過,所損不已大哉!
家書:同治十二年二月一日《與孝威》
[釋義]古人教育孩子,有其一定的規矩法度,一味吝嗇的人,隻能滿足子孫的浪費罷了。我不將養廉銀兩多寄給你們,不是沒有理由的。你們能夠謹慎持家,不會招致窮困饑餓。假如隨意亂用錢財,認為豪奢浮華才光采,縱情放蕩,視沉迷不悟為樂事,那麼,我多積錢,你們隻多積過,損失不就大了嗎!
吾積世寒素,近乃稱巨室。雖屢申儆不沾染世宦積習,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節之勢。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
家書:光緒二年五月六日《與孝寬》
[釋義]我們家曆代貧窮困頓,最近幾十年才成為世家大族,我雖然多次告誡你們不要沾染官宦子弟的壞習氣,但家中用度日益增多,已有不能抑製之勢。我的養廉銀兩不會拿給家裏,有多餘的錢我就隨手散給別人,你們要早點替自己謀生路。
喪葬從先祖,不使有加焉。經常之製,與其奢,毋寧儉也;與其易,毋寧戚也。
家書:光緒四年《與孝勳孝同》
[釋義]喪葬之事要依照先祖情況定奪,不能隨意厚葬,辱沒祖宗。一般的原則是,與其奢華,不如辦得省儉一些,與其輕慢,不如憂傷一些。
人事應酬隨宜點綴,太儉不可,過豐又難為繼,當共酌之。
家書:光緒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與寬勳同》
[釋義]人情應酬要隨時顧及,錢不能花得太少,但太多了又難以為繼,你們應該一起商量,看情況辦理。
仕宦而但知積金遺子孫,不過供不肖之浪蕩,並其同氣亦受其累,可勝慨歎。
家書:光緒五年正月二十九日《與寬勳同》
[釋義]身處高官之位,卻隻曉得積攢錢財留給子孫,不過是供給不孝順的兒孫們浪費而已,卻害得他的朋友也遭受連累,這怎麼能不讓人感慨,悲歎!
在督署住家,要照住家規模,不可沾染官場氣習,少爺排場,一切簡約為主。署中大廚房隻準改兩灶,一煮飯,一熬菜。廚子一、打雜一、水火夫一,此外不宜多用人。
家書:光緒五年十二月五日《與孝同》
[釋義]在總督署裏居住,要按照住家的規模安排生活,不能沾染官場的壞習氣,像少爺們一樣專講體麵,一切事情都以簡省、節約為原則。署裏的大廚房隻準改兩灶,一個灶煮飯,一個灶熬菜。仆人也隻能用一個廚師,一個打雜工,一個水、火夫,除此而外,不要再多用人。
孝親友弟
●人子為其親謀,總必求之安而後止
●兄弟天親,本無間隔
●骨肉之親,情與理均須曲至
●一身而歧之,瘥之不相關,歡戚之不相喻,可乎哉
爾意從二伯入山讀書,甚慰我意。惟念爾母衰病日甚,需人侍奉,且一家僑寓省城,無人經理。爾一入山,即家書亦難時得,殊為不便,爾可與爾母酌之。或能請二伯來城專課爾讀,而左邊住宅一所即退去,別開一塾以為潤、勳、陽三兒延師課讀之所,計亦良得。爾從二伯讀書,得稍長學識,又可就近照料家私,一便。二伯年老,仍須作館,若迎之家塾,可無須遠涉,二便。所愁者不過無錢耳。我在外每年以二百兩寄家以敷家用,今擬明歲以後多寄二百兩歸可耳,以一百六十金為二伯修金。
家書:同治元年九月十日《與孝威》
[釋義]你想跟隨二伯進山讀書,很使我心快慰。隻是掛念你母親日益衰弱,病重不堪,需要有人侍奉,又全家寄居省城,沒有人可以照管了。你一進山,就是家信也難時時收到了,很不方便,你可以與你母親商量著辦。如果能請二伯來城裏專門教你的書,而將左邊住的人家退掉,另開一私塾作為潤、勳、陽三個人請師教書的地方,那也是很好的做法。你既能跟著二伯學習,增長學識,又能就近照管家中事情,這是好處之一。二伯已年老體衰,但仍要教書度日,如果將他請進私塾,他就不必要遠足他方了,這是好處之二。讓人發愁的隻是沒錢。我在外每年寄二百兩銀子作為家中日常開支,現準備明年以後再多寄二百兩回家,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其中一百六十兩作二伯的教書酬金。
“父母惟其疾之憂”一語時時體玩,是為至要!
家書:同治二年十二月五日《與孝威》
[釋義]“對於父母親,所要擔憂的隻是他們的身體疾病”,這句話你要經常品味,悟到其中宗旨,這是最要緊的事。
頃得爾書,知有外祖母之喪,殊為痛愕。老人頻年多病,氣血耗虧已久,卒有此變,哀惋何言!爾大舅父聞耗,自當星奔回裏,又未知有此盤費否。前得其信,知已得差遣,或張羅較易。我處奠敬應從其厚,隨爾與爾母酌之,百金或二百金可耳。建坊一事近無所聞,想必未辦,將來我必任之。但建於縣城似不如建於鄉間為妥。我近督師經過城邑,石坊多遭毀壞者,故有此說。然亦聽汝舅父輩主之而已。
家書:同治三年五月三日《與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