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1 / 3)

第一章

情報致勝:市場競爭掀起情報戰

“精確而有用的情報對於國家和個人來說,如同氧氣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那樣必要。”

——美國前總統卡特

日本人在參觀車間時故意把雪白的手帕掉在地上,為的是獲取灰塵的樣品;韓國人看似不小心地讓領帶沾上了美國實驗室的液體;俄羅斯代表團的成員用在鞋底上貼膠條的辦法帶走美國長島飛機製造廠製造美國戰鬥機用的合金微粒……繼資金、技術、人才之後,競爭情報成為企業爭奪最為激烈的項目。為了獲取情報,各企業紛紛組建“競爭情報”部門,網羅情報人員,無孔不入,無縫不鑽,無計不施,在市場上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企業情報戰。

日本一大型廚房用具生產企業發現同行中另一大型企業的作業工廠有異常情況,立即向其派出情報人員。無奈該廠防衛甚嚴,情報人員無縫可鑽,他們便到工廠周圍的居民那裏調查,得知該廠有大型機器運入。但因是夜間運輸的,情報人員看不清楚該種機器,便在工廠附近長時間蹲點監視。由於工廠門窗緊閉,情報人員隻聽到機器加工作業的聲音很大,卻無法看清機器的模樣。有天晚上,天氣非常悶熱,該廠工人大概實在受不了了,便打開了車間的窗戶。守在廠外的情報人員終於看清了機器的外部形狀,這家企業終於獲得了這種機器的秘密。他們隨後請專家研究,根據機器形狀大小與聲音特點,很快也仿造出了同樣的加工設備。

美國派德製藥公司的工程師西德尼·福克斯,被意大利的一家公司收買,將自己所在公司研製多年的一種新型抗菌素的絕密資料,攝製成微型膠卷,藏在雪茄煙裏寄往意大利。當派德公司將該藥投放市場後,卻發現市場上已經有了足夠的該類新藥。意大利公司因不勞而獲和捷足先登,盈利為付給福克斯收買金的300倍……

“情報比導彈更重要”,這是美國在“9·11”事件後深刻而沉痛的反思。此後,國際反恐怖聯盟將建立情報聯合機製視為第一要務。而商場如戰場,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報競爭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生死。誰掌握情報,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誰就能贏得時間、市場和利潤。

情報由於在企業競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現在越來越受到企業界的高度重視。據有關媒體報道,世界500強企業中,90%以上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競爭情報係統。“財富500強”的大公司裏,幾乎每家都設有“競爭情報”部門,從事企業競爭情報的搜集與分析工作。像可口可樂、3M、通用電氣和英特爾等公司,它們全都派重要人物負責調查競爭對手正在幹些什麼,甚至偷窺對手的策略和動向。摩托羅拉公司更從美國中央情報局挖來上星級的專業情報和偵探人員,組建起公司的情報部門。就連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也組成了25人的競爭情報部。據調查,國外企業在競爭情報方麵,有25%的企業年投入在10萬美元以上,14%的企業年投入超過50萬美元,5.4%的企業年投入超過了100萬美元。美國《福布斯》雜誌提供的資料顯示,很多歐美大公司都在千方百計地獲取競爭對手的機密材料,有的還不惜采取“不光彩”的甚至是違法的手段來獲取情報。例如,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曾派出商業間諜到通用汽車公司偷取數箱機密計劃文件,被訴後不得不向對方支付1億美元的庭外和解費;寶潔公司曾雇用間諜以市場分析員的名義潛入聯合利華公司,從後者的“垃圾堆”中獲得大量機密;波音公司兩名員工為爭取美國空軍的一份衛星生產合約,偷取了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計劃書,事件敗露後波音在失去合約的同時,也被罰在一段時間內不得競投空軍裝備合約。

早些年,情報一詞還是一個神秘的軍事術語,現在卻成了生意場上的流行詞。因為情報雖然不是金錢,但卻比金錢更重要。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情報已經變成了賺錢的資本,並且已經遠遠地超越了金融資本的重要意義。你不知道哪裏的原料便宜,你不知道哪裏需要哪種產品,你不知道哪種商品受到市場歡迎,你不知道哪種技術可以替代傳統的方法……總之,如果你不掌握情報,在現代市場競爭中,你將如盲人摸象,隻能亂搞一氣。過去許多商人過於依賴資本做生意,忽視通過開拓信息資源來加速商品流通,其結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屢戰屢敗。實際上,生意場上,商品和貨幣的雙向運動的背後是市場經濟信息的運動,是無形的信息流引導有形的商品貨幣流。沒有市場需要什麼樣商品的信息,你就不好安排進貨;沒有某種商品供求狀況的行情,你就很難決斷該種商品采購量,同時也無法製定確定的價格。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認為,“讓公司領先其他對手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情報為自己服務。能否有效地搜集、管理和使用這些信息,將決定你在競爭中的成敗。”在商戰中,每個競爭者都想戰勝對方,以保護和擴大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勢力範圍,而競爭的勝負又取決於各種因素,其中能否更多地占有競爭對手的經濟情報和能否確保自身經濟活動中的秘密情報的安全,是決定競爭勝負的諸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誰能在情報占有方麵居於優勢,誰就能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反之,就被動,就會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正因為情報對於企業生死成敗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當今企業界的情報競爭日益激烈。

一、沒有硝煙的戰爭

日本企業靠情報發財

2004年3月,美國檢察部門以犯有經濟間諜罪向日本方麵提出引渡高島岡本的要求。美方聲稱,岡本曾於1997年至1999年間在“克利夫蘭臨床基金會”主持阿爾茨海默氏症(一種老年癡呆病)的研究工作,1999年8月17日離開美國時偷走了該基金會提煉出的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基因物質,並將這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提供給其日後工作的日本物理和化學研究所。這個研究所94%的研究經費來自日本政府。岡本在竊得阿爾茨海默氏症基因物質後,還將自來水灌入“克利夫蘭臨床基金會”實驗室的試管內以毀滅證據,結果使其他一些研究物質遭到破壞。

雖然日本方麵拒絕了美國的引渡要求,此案不了了之,但日本人不擇手段地獲取經濟情報的行為,再一次震驚全球。

日本的經濟情報活動在世界上都是特別有名的,西方經濟界人士對日本的經濟情報活動一是懼怕,二是心服。大家知道,日本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極其貧乏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其經濟並不十分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它已經走到貧困落後的地步。然而60多年後的今天,日本卻成了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它不僅具有世界第一流的鋼鐵、汽車、造船、石油化工等基礎工業,而且還在電子工業、計算機、光纖維通信等“未來產業”中取得了優勢地位。日本的國際貿易搶走了美國在國外的大部分市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壓倒了英、法等許多發達國家而僅次於美國。許多西方人士把日本的發展稱之為“奇跡”。“奇跡”是怎樣產生的呢?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不可否認,日本的經濟情報工作對其經濟振興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美國人馬文·吉·沃爾夫在其《日本的陰謀》一書中寫道:“日本在國際上運用剽竊、仿造、賄賂、背約、傾銷以及嚴格限製進口等一係列方法,終於從一個戰敗國、少資源的國家,在不長的時間內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大國,這是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了情報的結果。”日本人情報意識很強,從政府官員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清楚本國的地理條件和資源貧乏的情況;他們視情報為生命,在搜集和傳遞情報方麵真正是不遺餘力,不擇手段,無孔不入,無縫不鑽。

當年日本決定發展摩托車,他們從全國各地小廠裏選出兩百多名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到世界各地去搜集有關技術情報。每到一個工廠,日本人就向廠主說:“我們日本要發展摩托車,有可能請你設計,也有可能向貴廠訂購產品。不過,請你先介紹一下貴廠摩托車的優點,並讓我們把樣品帶回去,我再說服我的上司。”這些廠商當然十分高興,毫無保留地把最先進的東西告訴了他們,有的廠商還讓日本人參觀車間、實驗室。日本人把這些所見所聞詳細記錄下來,還買了樣品帶回日本。這樣,一年內幾個小組走訪了全球八十多個工廠,弄回一百多輛樣車。日本人把樣車逐一解剖研究,集中其優點,重新進行設計,並建立了自己的新廠。兩年後,一種耐用、輕便、便宜的摩托車問世了,並立即風靡全球。等到國外那些摩托車廠商醒悟過來,已是追悔莫及了。

日本人公開承認,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基礎科學研發是很不劃算的。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科研成果,進行技術開發,直接用於生產和商品的升級換代是最明智的選擇。而“拿來”的方式,除了通過正常途徑購買以外,也可以竊取,也可以騙取。

在日本,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企業,都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去國外設立許多經濟情報機構。現在,日本的經濟情報網絡幾乎遍及全球。早在1958年4月,日本通過國會立法,頒布了38條章程,正式組建了專門從事以海外為重點的經濟情報機構——日本貿易振興會。當年,貿易振興會的全年預算是6.3億日元,這在當時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他們配備職員230人,設立海外機構21個。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貿易振興會已經在62個國家和地區的82個城市裏,建立起一個擁有600多名工作人員、配備許多先進的情報通訊設備的、巨大的海外情報網。與此同時,他們還建立了以東京本部為核心,遍及全國各府縣,垂直管理的國內情報網。在大阪設立的第二本部,在全國29個縣都設有的地方分部,即地方經濟情報中心,均係該會直屬機構。東京本部統一管理各地方機構的經費,統一規定各分部的業務分工,東京本部與各地分部實行縱向和橫向的情報交流,使國內情報網絡和海外情報網絡互相貫通、渾然一體,大大提高了情報活動的社會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