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9章 兗州的曆史底蘊(1 / 2)

相傳有很多文人曾經遊曆過兗州,現在我們就先講講李太白和兗州的故事吧。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是聞名世界的偉大詩人,他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入籍瑕丘(兗州),直到上元三年(762)病死安徽當塗,其間二十多年,行蹤雖飄忽不定,但妻子兒女均安家兗州,兗州成為李白的第二故鄉。他常在兗州迎賓酬唱,遊覽賦詩。兗州城東泗河西岸建有青蓮閣,奉祀著李白及兒女塑像,表達了兗州人民對詩仙太白的懷念與敬愛。

李白在兗州留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東魯門泛舟》等40首詩篇,被後人世代吟誦。

【青蓮閣】

青蓮閣位於兗州城東金口壩之北的泗河西岸,今鐵路醫院院內,始建無可考。

1522-1565年(明嘉靖年間)知縣李知茂重修,後傾圯。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滋陽縣誌》記載:“閣在黑風口龍王廟內,其地即李白詩所雲‘魯東門’者。道光間邑令馮雲鵷重建,以祀謫仙。”可知這是為紀念李白而建的一幢閣樓。李白號青蓮居士,到兗時常住於此,並留下30餘首著名詩篇。從他有關兗州的詩篇中亦可找到佐證。據光緒版《滋陽縣誌·藝文》記載,《魯東門泛舟》就是在青蓮閣下作的。原詩如下:“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從內容上看,這首詩完全切合兗州城東門外泗河的景色。

【金口壩】

“金口秋波”曾是兗州八景之一。著名的水利工程設施,李白和杜甫賦詩相別“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中的“石門”,就是金口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口壩在城東五裏泗、沂、府河交會處,係調節河水流量的設置。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此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鐵)扣接,故名。

金口壩宏偉堅固,橫跨泗河,宛如臥波長虹,自古即為遊覽勝地,被譽為“金口秋波”。每當夏秋之交,清波如鏡,綠柳成蔭。遊人到此,如入畫境。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賦詩雲: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當年,李白、杜甫相會於兗州,魯門泛舟,石門宴別,賦詩酬唱,便在金口壩處。1994年該處出土北魏守橋石人二尊,其一背後銘文有“起石門於泗津之下……”數句,可知此地便是詩仙、詩聖“石門相會”處。金口壩這座水上石門,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詩壇“日月相逢”的千石佳話;石老的金口壩、泗河水為兩位偉大詩人的才思詩情,提供了多麼美好的創作源泉!

由於建築年代久遠,大壩漸呈蒼老之態。解放初期,曾對金口壩進行過維修,但由於橋身長年負荷交通重壓,基礎已向河床下陷,原巨大石條之間已相互錯位。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此橋已不堪重負,幾處橋石塌落,壩基木樁裸露,如不及時維修,一遇洪汛,這座石壩將毀於一旦。鑒於此,兗州市文化部門在科學製定大壩修複方案的基礎上,采取“修舊如舊”的方法,對壩基進行整體修複。工程於1997年4月啟動,同年7月竣工,共用資金近100餘萬元。修複之後的金口壩,恢複了往日的秀麗風姿,成為反映兗州曆史與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大壩修複後,立碑刻文紀念,以昭後人。

【兗州之戰的典故】

青州黃巾軍進入兗州境內東平、任城一帶,聲勢浩大,銳不可當。兗州刺史劉岱輕敵,不聽濟北相鮑信勸阻,貿然出戰,被黃巾軍所殺。曹操部將陳宮建議,劉岱被殺,兗州無主,可據為霸業之基,以爭天下,並自薦前去說服劉岱部眾,邀請曹操主持州政。鮑信原與曹操友善,其濟北相之職即為操所表薦,遂到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迎接曹操為兗州治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南刺史。曹操即向壽張黃巾軍進攻,失利。於是,曹操明令嚐罰,激勵將士,針對黃巾軍無後勤輜重,唯賴抄掠供應的弱點,采用奇襲戰術,晝夜襲擊,使其無所抄掠,終於反敗為勝,每戰必獲。黃巾軍被迫北撤,曹操跟蹤追擊,在濟北治盧縣,今山東長清南又敗之,黃巾軍勢窮願降。當年冬,曹操受降卒30餘萬,家屬數十萬人,遂將其健壯精銳者編組為軍,號為青州兵,將老弱婦孺安置屯田。

【在兗州有哪些曆史名人,曆史古跡,流傳著哪些曆史故事?】

兗州也就是山東,曆史地圖可以證明。

曆史上名人輩出,不勝枚舉。

春秋時期有:齊國大夫晏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孔子;他的學生曾子;兵家孫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