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包含若幹小國和郡,很大,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陽、東平八個郡國。
元和郡縣誌曰:“河南道兗州;隋大業三年改為魯郡。武德五年改魯郡,置兗州。”案:唐兗州治瑕丘縣在今山東滋陽縣西。顧修遠(宸)曰:“兗州,隋改為魯郡,唐武德間複曰兗州。”
杜甫《等兗州城樓》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注:海、岱惟青州。】
我們現在來講講州和郡的差別,或許大家有些人知道,有些不知道,沒關係,和我一起來走進這兗州的奇妙世界。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郡】
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範縣、穀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陰郡】
治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
治昌邑(今山東菏澤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
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東泰安範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詞語簡介】:州郡zhōujùn[stateprefecture]累官故不失州郡。
——《資治通鑒》
【解釋】:州和郡,均為古代行政區。州基本沿襲九州之分,郡始於秦,完善於漢,數量變化較大。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氵允”(音yan)
《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氵允州”。水原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
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氵允水,東流為濟,入於河。”
《偽孔傳》載:“泉源為氵允 。流去為濟。”
《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氵允 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氵允 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氵允 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遊。
《漢書 地理誌》敘氵允 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遊稱濟水,則氵允 水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氵允 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氵允 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遊稱氵允 水,下遊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氵允 水或濟水,隻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範圍與氵允 水的流域有關。
華夏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範圍,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範圍和治所隨曆史多有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