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曆11代12王,大約曆經275年。定都於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
曆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西周國野之製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製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曆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國號】
“西周”除了朝代名,還是東周時期的國家名稱,即西周侯國(前367年—前256年),是戰國末年周王室分裂的產物。在《戰國策》當中有“東周與西周爭”“昌他滅西周”等記載,顯然戰國時代出現的“西周”並不是那個滅亡於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國。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內亂,京畿之內分出東周、西周二侯國。兩國以伊洛河交彙處為界,西屬西周都王城,東屬東周都鞏,經東西周一分,周天子失去了養生地,孤居成周城,經濟依賴於西周。周顯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寶器淪於泗水,沒於淵。
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陽,攻滅西周國,周郝王及西周君被廢為平民,遷出成周城與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國的周赧王卒,掛名天子不複存在。
【西周的曆史】
一、周人起源
周人是一個後起的姬姓部族,周人認為後稷(姬棄)是他們的始祖,後稷被堯封於邰城(今陝西武功縣),後稷的父、母係分別為姬姓有熊氏(堯舜時期有熊氏隻是方國,已經失去數百年前黃帝的尊號)和薑姓有邰氏長期通婚之後裔。周人圖騰以熊(大人)為標誌,周人十分重視農業,並把後稷尊為農神,西周的農官之長便以“後稷”命名。從後稷到到文王中間有若幹個王,《史記·周本紀》、《世本》記載有十五代,依次是後稷(名棄)、不窋、鞠、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曆、昌,而《漢書》記載有十八代。然而自後稷至文王千餘年,隻經過十幾代是不可能的,後人多對此表示懷疑。
到了不窋時代,周人遷徙到戎狄之間。公劉時為了發展農業又遷至自然環境優異的豳。到達豳地以後,周人開墾田地、營建房屋、並確立了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公劉時代對國都的稱謂。商王武丁時期,周成為商的封國。公亶父(後來被追尊為周太王)時,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擾,周人再次遷都至歧陽周原。這時政治設施有了長足發展,王宮設皋門、應門,國都設宗廟、社稷即始於此時。
太王死後,少子季曆繼位。由於與太伯所建吳國、任姓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期,周開始武力開拓領土,首先花了三年時間征服鬼方。之後,季曆繼續進攻山西地區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然而接著還是攻克了餘無戎。打敗餘無戎後,季曆被商王文丁任命為牧師(一種相當於方伯的職位)。由於季曆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向西北擴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終於被文丁害死。
季曆死後,其長子繼位,是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崇侯虎向紂報告了西伯對處死九侯的不滿,西伯因此被囚禁於羑裏,直到西伯的屬下進貢美女和財物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麵殷勤侍奉殷王紂,一麵借口征討叛國四處開拓領土,周的勢力得以大幅度擴張。文王團結諸侯,解決了虞、芮兩國的爭端,先後征服了犬戎、密(密須)。之後又滅掉了山西地區的黎,並攻克盂(又作於、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當時的東方強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之後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後遷都到豐,仁政愛民,並建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製,健全了政治機構,積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