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國際采購(1)(1 / 2)

(第一節) 國際采購的動因分析

國際采購的作用是節資增效,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升效能。成功的國際采購,在節約兩成左右資金的同時,還可以推動企業的不斷進步,使競爭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關注並實施國際采購,這一點有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的相關數據為證。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進口額同比有較大幅度下降外,其餘年份的進口額都呈直線上升的趨勢。2010年的進口額為2001年的4.7倍,平均年增長率超過了50%。這些數據表明國際采購在我國呈現著快速發展的態勢。

數據來自海關總署。從中可以看出三種不同類型的企業進口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增幅區別較大:國有企業的增幅為1.8倍,外資企業的增幅為1.2倍,其他企業的增幅高達4.1倍。

可以看出三種不同類型企業的進口額比重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其他企業的比例由117%上升為221%,外資企業的進口額比例由60.4%下降為49.6%,國有企業由27.9%上升為28.3%。這些數據表明其他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國際采購正在穩步發展,而體製相對靈活的其他企業發展勢頭更為迅猛。

國際采購的實施需要有一定的動因,這種動因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

類是供應需求,另一類是發展需求。

一、供應需求

國際采購的供應需求主要體現在貨源、價格、質量、服務方麵。

1貨源需求。有的物品在國內沒有貨源或供不應求,必須從國外購買,比如原油、鐵礦砂、飛機等。有實力的供應商為防止斷貨風險會備有充足的貨源,有訂貨時可以馬上發貨。

2價格需求。有的物品由於產地、彙率、關稅等原因,進行國際采購的價格要低於國內采購。比如,中國、越南、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又比如一國貨幣不斷的升值,從國外購買同樣價格的物品會因此受益;再比如國家支持進口的物品,可以享受優惠稅率或免稅待遇,也可以降低價格成本。

3質量需求。有的物品在性能和穩定性方麵要求較高,也需要從國外進口,比如製冷設備壓縮機、金屬加工機床、汽車零件、閥門、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等。

4服務需求。有的物品需要注重配套服務,就要在國際範圍內尋找適合的供應商。比如高端醫療設備,就可以確定一家在國內有較好的分銷渠道,能提供擔保服務和技術谘詢的國外供應商。目前這類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公司,包括通用電氣、西門子、飛利浦等。

二、發展需求

國際采購的發展需求主要體現在技術、競爭和效率方麵。

1技術需求。通過采購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產品,提升自身產品的品質、形象和附加值。比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額近年來一直持續攀升,2010年的進口額達41267億美元,為2005年的21倍。高新技術產品的引入為彌補國內外產品的技術差距打下了基礎。

2競爭需求。通過國際采購實現提升競爭力的目的,使企業增強靈活性、適應性和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比如通過國際采購為企業提升研發能力創造條件;為占領國際市場采用易貨貿易、互惠貿易等方式;通過國際采購達到壓低國內供應商價格的目的,許多供應商正是因為不能承受采購商的進口壓力而在價格或其他方麵做出讓步的。

3效率需求。通過國際采購保證供貨的連續性、采購的高效性。比如利用國外先進的物流和供貨實力,避免產生因特殊的產品不足而出現斷貨情況;通過采用電子采購等方法,減少采購成本提升采購效率。

作為采購總監,在企業是否開展國際采購的問題上,應該首先從動因分析入手,明確企業進行國際采購的利益所在,並考量通過國際采購獲取預定利益的可能性。因為缺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國際采購可能隻是一種盲目的追隨,成功的概率不會很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外經貿企業進口風險管理及決策模型研究”課題組,對國內60家開展國際采購的企業進行了一次調查,給出了國際采購利益的六個選項,包括國內市場無法保證供貨、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加快上市速度、在全球範圍內開拓研發能力、改善服務與交付。調查結果表明,對上述六個選項,選擇的企業個數分別為57、49、51、46、48、49,通過對中位數(代表性)和眾數(趨勢性)的分析,得出的重要性排序為國內市場無法保證供貨、提高質量、在全球範圍內開拓研發能力、降低成本、改善服務與交付及加快上市速度。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目前企業的國際采購主要還是因質量和貨源問題而采取的被動行為;降低成本雖然不是重要動機,但也可以看出企業麵臨的成本壓力;改善服務與交付不是主要動機,表明企業的全球化經營程度不深;加快上市速度排在最後,說明企業還缺乏對國際采購與研發、生產、營銷的關聯性的認識,還沒有意識到由此可整合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