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綠色采購的範疇框定
綠色采購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它的出現主要有兩個背景:首先是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考慮其社會責任,不能僅僅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有的消費者也開始把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是否購買其產品的衡量標準之一,興起了保護消費者權益運動。隨後,不少先進國家紛紛在政府采購活動中推行綠色采購理念,並建立了相應的法規和綱要。比如美國早在1984年就規定政府要采購環保產品和服務,1991年發布的總統令規定政府必須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加拿大政府在1992年陸續推出了包括綠色采購在內的政府綠色行動的實施綱要,環境部還為此發布了相應的作業指南。許多企業也開始了綠色采購的實踐,以日本企業為例:佳能公司在1997年就提出了“全球采購標準”和“綠色采購指南”;鬆下在1999年發布了“綠色采購標準”和“化學物質管理等級準則”;三菱電機在2000年製定了“綠色采購標準書”;索尼公司從2003年4月起隻采購獲得“綠色夥伴”稱號的供應商的材料和零部件。綠色采購的範疇,應該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指向,二是特點,三是功效。
一、三種基本指向
綠色采購有三種基本指向:綠色的產品、綠色的物流和綠色的環境。
1綠色的產品。對生產企業而言,綠色采購的對象是材料。所謂綠色材料,就是能滿足生產需求、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和防止環境汙染、便於循環使用、丟棄後易於自然降解的材料。
而材料以外的商品,綠色的定義則因商品的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各國的認定方法和標準不太相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商品的生命周期為依據,會考慮商品從設計、製造、使用、處置的全過程,重點的要求包括對人體和環境無害、節能環保、可循環使用、能自然降解等特點。1987年在德國誕生的“藍色天使”是全球最早的綠色產品標誌;1988年美國就開始實行“綠色標簽”製度;1989年日本實施“生態標簽”製度;從1993年開始到現在,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50多類環境產品標準體係和技術規範,擁有1000多家企業、20000多種產品、900多億產值的環境標誌產品群體。
2綠色的物流。綠色物流的一項內容是產品包裝。綠色包裝的內涵有三條:一是包裝材料無毒無害,對人體和環境少有影響;二是不進行過度包裝並力求標準化,在滿足保護和銷售功能的前提下盡量簡化,同時可以適應不同的裝卸和運輸工具;三是包裝物要易於回收再生、循環使用,紙製品是世界公認的綠色包裝物。
綠色物流的另一項內容是產品運輸。綠色運輸的內涵有四條:一是運輸業務外包,充分利用運輸公司的專業化優勢提高效率;二是組成聯合配送中心,發揮集成優勢減少資源浪費;三是優選運輸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為環保的運輸形式;四是采用逆向物流,建立廢棄物管理和回收體係,提升資源再利用的程度。
3綠色的環境。綠色采購注重保護環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是把握貨物源頭,保證所獲取的產品及其物流對環境的負麵影響最小;其次是控製自身表現,要讓產品在使用和再利用過程中不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最後是關注環境績效,在加強自我約束的同時也對供應商提出相應的要求。
中央電視台2011年12月2日播放了一則關於有機蔬菜真相的調查。記者在山東濟南家樂福等超市發現,貼上了“綠色產品”標誌的有機菠菜和韭菜的價格,分別為每千克25元和40元,比普通的菠菜和韭菜貴了10倍以上。但追蹤調查的結果表明這些被貼上“綠色產品”標誌的有機蔬菜,其實並不“綠色”。記者在提供這些蔬菜的產地壽光公司的農聖莊園有機農場和綠源公司的安站有機農場了解到,農場員工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使用了多種禁用的農藥和化肥,比如3911農藥、氧樂果、五硝苯、敵敵畏、硫酸鉀型化肥等。為什麼這樣的產品還能通過日本、美國、歐盟權威機構的認證呢?負責審查和評估的北京愛科賽爾認證中心的相關人員道出了其中的奧秘:隻要在使用化肥和農藥時沒有被檢測人員當場抓住,一般都可以通過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