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們認為,現實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但比較讓人好笑的是:當人身處夢境之時,他們卻很難分清夢和現實。
想要真的分清這一點,就首先涉及到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世界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質的,因為二者都客觀真實的存在著,我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多環理論(注:作者自己下的概念定義世界觀),即一環套一環,一個的深處包容於另一個的其中,它們的關係有包含也有交融,也有獨立的部分;那麼現實是物質的還是精神?其實真正讓你糾結的問題是:什麼才是你想要的現實?這才是讓你無法分清夢和現實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是純物質的,那麼你對於物質怎麼看?是認為精神依托於物質,還是根本否定精神的存在?或認為這根本就是個副產品,一個無稽之談?而你這樣認為的想法來源依據又源自於哪呢?
人們往往會發現自己好像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但凡事總有例外,也並不是沒有人認真想過的,隻不過對於大多數人總的來說,他們總是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認為隻要活著就好,想那麼多做什麼,累不累等諸如此類的心態。是啊,那些“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曆史上也就那麼幾個人而已,哦,那麼是哪幾個呢?老子,釋迦摩尼,佛洛依德。。
毫無疑問,這些人最後都成了非常偉大的人。我說的這些名字其實代表三大流派即道家、佛和西方(我將他們統歸西方學派,包括近代物理),即幾大世界主流。雖然我個人對佛洛依德甚有偏見,他的很多觀點我持懷疑或否定態度,但在西方哲學史上,他毫無疑問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環,是不擇不扣的始祖級人物。
我們常被教育這樣認為:世界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簡單的說就是少了你地球照樣在轉。咋一看,也確實是這樣。但是,回歸原點,對於個人而言,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不過都是人的感官罷了。而值得注意的是這裏麵其實隱藏了一點,注意是“人”,這裏對於人的定義。世界隻是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而不是其他,為什麼?你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你屬於世界,世界卻不屬於你,但你的行為,卻無時無刻不對這個世界產生著影響。而越是強大的生靈,ta的意誌對於這個世界的影響就越大。
如果你還是懵懵懂懂的不明白,那讓我們換個方法來看:來,我們把時間倒回去一下,回想一下在一個人出生以後,他的生存情況——那個時候的我們,或者說對於我們而言,世界就是嬰兒床+床上方的空間+天花板,還有父母的麵龐。世界對於那時的我們而言其實就這麼大,這也就是你所能認知的世界。你不知道外麵的世界,甚至不知道有外麵的世界這回事,認為當前的世界就是一切(類似古人的認識,由於認知的有限,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甚至在更之前的有限認知中,認為世界就隻有這麼大),不要告訴我你知道,即使知道,你也是長大後通過學習才知道。你並非“神”,生而知之。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世界有什麼,會出現什麼,甚至周圍的一切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你父母的意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