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2章 湮沒之於月隕 (二百一十二)(2 / 3)

雖然其中涉及大量複雜的物理理論,但簡而言之,宇宙之中的太陽(恒星)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氫氣球。

大量的氫氣(以及氦氣等氣體)在高溫高壓環境下聚集成那麼一個球體。

同時這些氫氣的氫原子也在這極端條件下被相互擠壓,產生核融合(核聚變)反應,兩個氫原子合成為一個氦原子,損失一些質量,產生大量的能量。這就是太陽的熱核反應原理。

簡而言之,太陽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產生核聚變反應的核反應堆。

但太陽的核聚變反應,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發生的。需要極其離譜的高溫高壓,才能把兩個氫原子壓到一起,讓它們聚變成氦原子。為了湊齊這個條件,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比核聚變產生出來的能量還多。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額外的助力"的話,太陽裏的氫原子根本沒法正常產生核聚變反應。

同時,太陽裏的氫原子也不能胡亂地產生核聚變反應,如果它們這樣做,太陽裏的氫原子很快就會被消耗殆盡,太陽在短時間之內會爆發出毀滅級別的能量,但又會很快地自滅,不再是那個能夠恒定發出光與熱的太陽。

為了讓太陽持續不斷地產生核聚變反應,同時又不會因為過度猛烈的核聚變反應而快速自滅,宇宙自然有它自己的一套辦法。自然界總是在微妙的地方自動取得平衡,以此來維持著整個宇宙的平衡,就像是宇宙本身就有它自己的意誌一樣。

讓太陽能夠發生持續不斷、但又穩定可控的核聚變反應,其實隻需要一個效應,也就是——

——[量子遂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那是量子物理學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牽涉相當複雜的原理。但用在控製太陽的穩定核聚變時,它其實可以有很簡單的解釋。

首先,太陽之中兩個非常接近的氫原子,即將參加核聚變反應。

它們是緊挨著的,但它們之間的距離並不為零。

要讓它們的距離徹底歸零,兩個氫原子合成為一個氦原子,產生核聚變反應,需要巨大的能量和極端的條件,這很明顯不是能夠簡單做到的事情。

但量子遂穿效應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量子物理學讓氫原子有一個超低的概率(可能是幾億萬分之一),從周圍的真空空間中借到"額外的能量",從而讓緊挨著的兩個氫原子有可能碰撞在一起,產生核聚變。

於是就產生了核聚變。它們先有這個核聚變放出龐大能量的過程,隨後它們才把從真空中借到的"額外的能量"歸還回去,回歸到一個較為低能量的狀態。

在這整個過程之中,宇宙的能量依然是守恒的,參與核聚變反應的氫原子隻不過是先從未來"借"到了額外的能量,從而觸發核聚變反應而已。

而同時,這個量子遂穿效應的發生概率又極低,導致太陽內的核聚變反應並不可能時常發生,隻是每隔一段時間發生一次,比如說是幾兆億個氫原子裏偶爾爆發一次核聚變。這就讓太陽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龐大的能量,但又不至於迅速把自己燃燒殆盡。

大自然總是用奇妙的方法讓自身維持著微妙的平衡,這太陽亦然。它也許隻是一個產生核聚變反應的巨大火球,但它自身其實也是一台精密至極的機器,一個精巧的藝術品。

說了這麼多,但這和伊萊恩製造的人工太陽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當然有。因為,伊萊恩可以用[黃金魔術],直接創造可控的[量子遂穿效應],從而點燃人工太陽。

簡而言之,用[黃金魔術]就能創造可控的核聚變反應。

因為[黃金魔術]可以消耗魔力,在世界上直接創造出質量(質子和中子)。而且創造出來的物質的位置,是由施法者自己控製的。

那麼,想要產生核聚變反應,伊萊恩隻需要在完全為零的距離上,直接創造出兩顆氫原子就好。

它們被創造出來的瞬間就產生了[量子遂穿效應],這是受控製的、100%會產生的效應,不再是隨機超低概率事件。

然後這兩顆氫原子,在誕生的瞬間就會互相粘連在一起,直接發生核聚變反應,產生出巨大的能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