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秀

作者:朱靜

從今年上半年的財政增長勢頭看,財政收入的增長已經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想界限。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甲地的財政收入增長了30%,乙地的財政收入增長了50%,有地區更甚,增長70%!我們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程度,增長的速度也如此迅猛。但我們真的是要為此驕傲嗎?或者還有一些隱憂?

被虛增的財政收入

近期各地上半年的財政收入增長數據陸續公布,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GDP與財政收入的比例相差太大。

記者觀察到東北某地區今年的GDP同比增長了10%,而財政收入同比增長卻超過40%。記者與此地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聯係,試著弄清楚財政收入飛速增長的真實原因所在。

此負責人告訴記者,首先要明確財政收入是按照各項地方稅收所對應的經濟稅基估算出的收入能力計算的,它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應有的收入規模,要考慮到經濟增長因素和自然的增長率。但實際上,由於地方官員為追求政績考核,不按照經濟增長規律,而是從上麵下來指標,比如今年的財政收入必須要達到某個高度,或不低於前三年之和等等。

所以他認為,財政收入“算不準”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政績考核,當地政府都願意把自己的財政數字“做”得高,這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但讓記者詫異的是,財政收入都是真金白銀,虛高的這部分該怎麼辦?預算該怎樣做?做多了,不夠的錢如何籌集;做少了,多出來的錢怎麼沒花掉?

還是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預算一定是往高了做的!預算如果做少了,和實際收入差得那麼多,這不是難圓其說嗎?而且預算收入是虛高,預算支出也是虛高!兩頭都是虛的!”

眾所周知,政府最重要的兩個經濟數據(預期性的經濟增長指標和具法律約束力的財政收入指標)要一致,這才是決策的科學性所在。政府官員完全明白這個道理,預算是不能做低的。比如今年某地的預算為增長20%,結果財政收入猛增到50%甚至是80%。那麼這個預算責任可就非同小可了。“就財政而言,財政預算本是反映政府一個財政年度內的收支狀況的計劃。”這位負責人感歎道,“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是根據上麵下來的任務多少做預算。所以做預算時都會往高了做,因為大家都知道,增長肯定會高,不會低。”

簡而言之,財政收入虛增就是財政收入增長中有一部分是虛假的,是數字增長,實際上沒有那麼多稅收,也沒有那麼多財政收入,實際的財政實力小於財政決算數字所反映的情況。

“硬性增長”方案

如果財政增長完不成預訂的指標怎麼辦呢?當地政府還是有辦法的。

第一是靠“引稅”。“引稅”是買稅的修飾語,是指某地將外地的不屬於本地征管範圍的稅收,通過支付給對方企業(納稅人)和稅務部門以及中間人一定費用,將稅繳到本地國庫,作為本地的稅收收入。支付出去的費用就是“引稅”成本。這筆費用有多有少,少則占稅款的30%~40%,多的則占80%。“引稅”一般發生在不能完成財政收入任務的前提下,但由於正常情況下,各級的財政收入任務均難以完成,所以“引稅”就成為了普遍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