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秀

作者:穀文

作為一年多的朋友,老段的電話接的毫不遲疑。作為一個年淨利潤幾億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總感覺他多少有那麼點兒和別人不一樣的氣質。藍牙耳機隨時掛在耳朵上,看起來他很忙的時候他會告訴你,“我在聽歌。”他就是這麼一個一身雅皮氣質的人。

但知道了這次的選題之後,老段還是沉思了幾秒,之後依舊笑嘻嘻地問:“你是想聽不署名的真話,還是想聽公開的……也是真話。”

得知不署名之後,老段說,你等我幾分鍾。

筆者再次哭笑不得,不署名你還找材料?老段哈哈大笑,“我找根煙。”

稅是什麼

“你也是學財政的,我問你個問題,財政收入由哪些方麵構成。”雖然是個年輕的CFO,老段的財經功底顯然不像他的外表一樣不拘小節。

他說,和一般人所想象的不同,在大家都喊著土地出讓金為首的土地財政支撐了財政收入的時候,這些和稅收財政部門關係密切的企業卻知道,東部沿海的許多地區,已經不再完全靠賣地支持財政收入的高增長態勢了。至於這筆賬是怎麼算出來的,老段說,這是一個“非常傻的問題”。

“一個地區的納稅大戶就那麼幾家,誰不認識誰?大家把交的稅統計一下,再看當年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嘛。”老段給出的方法異常簡單。按他的推算,企業稅收占當地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是確實在逐年上升的。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好事,實際上對當地財政來說也逐漸減小了坐吃山空的質疑和危險。

當然,如老段這樣的納稅大戶是和財政關係相當好的。“都是兄弟。”他笑,當地財政隔三差五的就來噓寒問暖,而在政策和納稅方麵有什麼疑問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財政。

看起來很和諧,但老段說,其中也有個問題他不明白。而他請教了許多同為企業CFO甚至CEO的人之後,發現他們也無法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在按什麼納稅

問題就是上麵的那個小標題。在他問完這個問題之後筆者無語很久,四處詢問未果之後再次給老段打電話,老段倒是不顯得意外,我就知道你問不出來。

他說,作為一個企業的CFO,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計算每年企業要交多少稅,但頭疼的是,稅務部門從來就沒按常理出過牌。年年做稅收預案,年年成廢紙一張。“我都懶得做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他表示也不是一時的問題。我國的稅收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並不太重,但彈性過大。這種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彈性讓這些企業無所適從。“有時候明明準備好了,收上去又告訴你免了或者返還了。這還都是好事。有時候年底稅務局找你喝茶,告訴你‘明年的稅也交了吧’。我們還算有錢的,多交一年沒事,但那些小企業估計這一下就剩半條命了。”老段長歎一聲。

老段說,其實作為朋友來說,稅務部門有時候會告訴他為什麼多交。“換屆選舉啦,政績工程啦,收入進度達標啦……很多原因。”但他也表示,企業不是政府行為的儲蓄罐。

至少,我還是個商人。

一個商人的財政邏輯

老段說,每次對企業稅收增加的時候,稅務部門多以保證財政收入為理由。在他看來,這實在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