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聲

作者:

《新世紀》

2011年第30期

大崩潰

那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一前一後的兩列火車,都沒能到達終點站。7月23日晚20時31分,分別從杭州和北京出發,終點都是福州的D3115次和D301次動車,在距離溫州南站約5公裏處的高架橋上,發生追尾事故造成至少40人遇難。

事故原因似乎逐漸浮出水麵,細節仍有出入。但引發這一悲劇的,絕不僅僅是信號設備的缺陷、電務值班人員的懈怠,或者是調度失誤,而更像是中國落後但壓力巨大的鐵路運營管理係統,在大範圍引入高速度奔跑、高科技控製的高鐵後發生的一次係統性崩盤。

分析人士指出,“7·23”動車追尾事故的教訓能否真正被吸取,安全形勢能否真正改觀,都是大大的問號,即使有人一心為公,在鐵道部現行體製不改變的情況下恐怕也很難有大的作為。

《南風窗》

2011年第16期

公路收費黑洞

公路收費這段時間成了眾矢之的,不斷地被曝光,不絕的譴責,輿論的不滿,政府的整頓,仿佛一場戲劇的高潮,各種衝突在碰撞中較量,似乎已經要分出勝負,隻等待落幕時的皆大歡喜。但事實上,這戲碼在過去的幾年中已經數次上演,卻總是在實施方案上謹小慎微,在執行中又大打折扣,往往草草收尾,不了了之,沒有讓公路收費問題得到根治。

經過20多年的演變,吃公路飯的人和機構已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利益鏈,成為暴利集團,想要撼動已非易事。

而問題的實質,其實並不僅僅是公路到底是“公益性”還是“經營性”。實際上,多大規模的公路基礎設置才算合理,是現代經濟需要解決的課題。中國公路收費問題的困境,實際上是政府觀念的困境。

《東方周刊》

2011年第30期

南水北調惑三峽

南水北調、三峽水庫,兩個舉國工程一旦開始爭奪水源,會有什麼後果?

由於漢江水北調,湖北省一再希望自長江取水入漢江進行補充。特別是經曆2011年春季大旱後,一些專家懷疑,南水北調中線建成之日,若無長江救濟,很可能無水自鄂入京。

然而,如果湖北最新的100億立方米調水方案被批準,又可能對上遊三峽工程造成影響。在長江上遊徑流量呈減少趨勢的情況下,如此規模的調水將影響航運和發電需求這兩個三峽工程的基本功能。

對於這種花費百億人民幣、影響成千上萬人生活、建設周期長達十數年的巨大工程而言,決策計劃時的遠見及謹慎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

《中國經濟周刊》

2011年第30期

開曼謊言

來自商務部的報告顯示: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約有四千名腐敗犯罪分子逃到國外,帶走大約500多億美元的資金。這些錢,大都是靠離岸公司轉移的。當對症下藥的“10號文”和“75號文”下發後,離岸公司的“愛好者”又跟監管機關展開了一場貓鼠遊戲。誰在離岸?離岸圖什麼?

很多知名的國企和民企都注冊了離岸公司,實現海外上市和資本運作的目的。如中國石化、中國聯通、中海油等,民營企業如新浪、網易、百度、碧桂園、巨人集團等,以及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如鼎暉、聯想投資等,離岸公司為他們描繪了一個個神奇的童話。

離岸公司們不斷編造著規避稅收、海外上市、曲線規避對外資行業限製、資本運作、跨境並購、全球貿易以及資產轉移的神話,令各國的監管部門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