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
作者:
<< 穀文 (編輯/記者)
7月24日淩晨,得知溫州動車追尾,死傷巨大。
作為媒體人的第一反應,是查看當日報紙的頭版頭條。
《溫州日報》:雷雨夜,全城大救援;
《浙江日報》:爭分奪秒,生命大救援;
《人民鐵道報》:以黨建工作新成效推進鐵路科學發展創新實踐;
《人民日報》: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
而眾多的市場化媒體,輿情洶湧……
7月29日,遇難者“頭七”,體製內媒體有關報道已被“冷靜處理”,市場化媒體則選擇用“另一種方式”說話,破天荒出現頭版為廣告的“異景”。
這不禁讓我想到一位新聞前輩的話:“我們可以不說真話,但絕不能說假話。”
馮一凡 (編輯/記者) >>
至截稿當日,已有90多個中央部委陸續公開了部門“三公”經費。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是一組組粗略的數字,若在西方發達國家,是難以過關的,恐怕要政府高層公開道歉,甚至是要引咎辭職了。然而我們看到,盡管有批評、有質疑,但中國的公眾表現出的,更多的是寬容和理性。
公開遠比封殺、撤版、屏蔽來得更加心平氣和。
曆史的潮流浩浩蕩蕩,在“透明度”早已成為國際流行詞彙,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治早已不可能存在了。
<< 朱靜 (編輯/記者)
窗外大雨傾盆,臨近截稿,我在腦子中迅速回憶了一下這期的采訪過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做本期封麵秀話題—“被增長”的財政收入時,我與一位統計局的基層工作人員的對話。
他說,財政增長有人為因素,其實統計也有人為因素。哪個地區不想在GDP中做得“漂亮”些?他話語中帶著幾分感慨,而更多的是無奈:基礎統計數據是真實的,但數據報到“上麵”後就被反複“修容”了。
原來,源頭並沒失真,但根源失真。
亓坤 (編輯/記者) >>
從策劃、采訪到撰文,也是汲取財政專業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讓我感到慶幸的,就是能遇到一位能做敢說的采訪對象。
這期報道關注的話題是“虛胖”的財政收入,這恰恰是財政人都不願直麵的話題。幾次撥打某位財政局長的電話—忙音、無法接通,或是陷入無人接聽的漫長等待。數次短信聯係,得到的也都是委婉的回複,內容隻有一個:開會,開會,依然在開會……
終於在一天晚上8點多,電話那頭我聽到了期待已久的聲音。
盡管最後選擇了匿名,但麵對我的問題,這位局長誠懇地表達了他的觀點,同時也讓我看到了他在財政改革中付出的心血。
<< 黃前柏 (編輯/記者)
“出去上個廁所的時間,大盤就跌了100多個點。”麵對8月8日A股恐慌性暴跌,網友調侃。
A股暴跌,最直接的原因是受到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曆史上也首次遭遇降級。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在處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以債養債”,致使金融危機演變成了主權債務危機。
反觀中國,4萬億的“速效藥”,雖然對整體經濟的回升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導致了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風險、高通脹的現實壓力等等。
殊途同歸,我們不能再用“以一個危機來克服另一個危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