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管理平台要以提高生產效率為宗旨
要聞
作者:於傑
單從公有雲或者私有雲看,兩種雲平台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也都能提供一些強大的功能,但企業用戶如今麵臨的尷尬是:公有雲的供應商總是像個傳銷者一樣勸用戶購買更多的計算資源,而自己構建的私有雲工作負載又極不穩定,這些使得混合雲模式下的管理變得更為複雜。所以,雲管理平台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幫助企業客戶降低複雜性。
先從一個具體場景看。如果一家企業的開發人員,希望能夠更快速地交付IT服務,但卻正麵對著以下的環境:在企業內部混合著Windows、AIX等操作係統;虛擬化基礎架構中並行著vSphere、KVM和Hyper-V等虛擬管理程序;CIO就像個“集郵愛好者”,竟然把微軟 Azure、亞馬遜雲計算服務(AWS)等都一起用。
如果你是那位開發人員,也請不要驚慌,筆者覺得,此時你所在的企業需要一套能夠在複雜的雲計算環境下訪問並有效管理企業內部所有物理和虛擬基礎架構的雲管理平台,比如BMC的雲生命周期管理 (CLM)解決方案。因為這類雲管理平台,一般都具備一些很有用的能力。
雖然不同基礎架構的組合形成了複雜的、多層的IT係統,但優秀的雲管理平台會自動地“學會”如何與其相處。通常,這種雲管理平台也會支持一些開源的應用容器引擎和開源的PaaS雲平台。實際上,那些開源容器和雲平台本身就能夠起到讓開發人員有效縮短應用程序部署和擴展時間的效果,隻不過需要雲管理平台充當一次“整合者”的角色。即便是麵對各應用支撐係統之間的數據庫異構問題,雲管理平台也能通過調整配置輔助實現數據庫間的信息共享和轉換。更關鍵的是,根據係統負載狀況實現訪問資源的彈性分配是雲管理平台最值得推崇的能力。當具備了以上能力,企業的開發人員在需要以最佳的方式解決問題時,就不會再受到不同類型基礎架構組件的限製。但不要忘記,安全性和合規性同樣十分重要。BMC公司的一位技術人員告訴筆者,他們的雲管理平台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幫助企業用戶保障安全性和合規性。
第一是在排程和變更流程治理方麵,每逢企業有重大的雲部署項目時,必須遵循組織的程序。如必須遵守物理基礎架構審批流程、虛擬基礎架構審批流程等。
第二是生產係統中的所有雲組件應在企業的配置管理數據庫(CMDB)中備案,如果缺少這些IT流程,幾乎是不可能管理和解決生產係統問題的。
第三是雲環境下的係統合規絕不是可有可無的,甚至開發係統也必須符合操作標準。在通常情況下,開發係統的數據和知識產權與生產係統一樣重要。企業必須不斷地為客戶提供新的價值和創新體驗才能保持競爭力。
第四是必須符合最佳實踐安全流程。雖然安全涉及許多方麵,但企業務必遵守最佳實踐修補流程,因為修補問題後可以抵禦80%以上已知漏洞攻擊和超過四分之三的安全漏洞威脅。
在具備了應有的能力,並完善地保障了安全性和合規性後,雲管理平台就能幫助開發人員提高生產效率,因為這是雲管理平台存在的意義和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