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創新主線貫穿“中國製造2025”
視點
作者:劉靜
中國之所以是製造大國而不是製造強國,就是因為缺乏技術創新,創新能力比較弱。在“中國製造2025”裏麵,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製度創新不強的問題,十項任務的第一項任務是提高國家創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個工程是要建設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針裏也提到創新驅動。所以說,創新是《中國製造2025》的一條主線。
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製。
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製造2025》,《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
羅文表示,中國之所以是製造大國而不是製造強國,就是因為缺乏技術創新,創新能力比較弱。在《中國製造2025》裏麵,第一個解決的問題就是製度創新不強的問題;十項任務的第一項任務是提高國家創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個工程是要建設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針裏也提到創新驅動。所以說,創新是《中國製造2025》的一條主線。
中國製造業未來四大紅利
羅文告訴記者,中國製造業的第一個紅利是改革帶來的紅利。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為中國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例如深化金融改革,將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重點領域,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進生產要素的戰略改革,有助於理順能源、資源等製造業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機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落實中小企業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讓創新創業的中小企業更好更快地成長起來。
第二個紅利來自於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革命正在引發產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這次變革中“互聯網+”正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常態,互聯網在各行各業應用中已成為普遍的趨勢;生產的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成為產業組織的新特征;創業模式也在變革,創新的載體從單個企業向跨領域、多主體的協同創新網絡轉變。這種變革會為製造業的趕超發展提供難得的曆史機遇,將會極大激發我國製造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加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社會氛圍的協調,會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長的中小製造企業群。
第三個紅利是新人口紅利。我國每年有700多萬大學生畢業,10年積累的人數相當於德國的總人口。如果措施有力,在傳統的人口數量紅利減弱的同時,加快培育形成人口質量紅利,將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建設製造強國提供有利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