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家園
作者:陳碧藍
陳忠實是中國當代的著名作家。他年輕的時候,在已經小有名氣的情況下,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要寫一部死後能當作棺材裏的枕頭的書。”就是這樣一個不凡的想法,成就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鹿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經常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想象。把這些想象運用到現實中,我們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
其實,這種想法就是理想。理想就像那黑暗中遠方的燈塔,給行人以希望。試想,若是沒有了那個燈塔,行人完全處於黑暗中,可能沒航行多遠就失去信心了。這,就是理想的作用。
徐特立說過:“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當生活中有了目標,我們就會被它所吸引。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就忘記了生活中的苦。所以,理想能讓人幸福。
包拯,在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他勤學好問,喜歡推理斷案。在焚廟殺僧一案中,他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凶手,為民除了害。他努力地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後斷案如神,打下深厚的知識基礎。
我們從包拯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把自己的喜好發展為一種理想,一種追求,這是件很好的事情。自己有興趣做的事情,做起來就幹勁十足,這是一種優勢。
唐代有個青年叫盧生,遇到了道士呂翁。盧生對呂翁歎息自己生不逢時,沒能夠取得功名富貴。當時呂翁正在蒸飯,他隨手取出一個青瓷枕給盧生說,你用這個就可以得誌。於是盧生就枕入夢。夢中,盧生夢見自己娶了望族崔女為妻,又中了進士,並在邊境上建立了奇功,官至宰相,享受榮華富貴。結果一覺醒來,他發覺什麼也沒有。
盧生是個會做白日夢的人。這種夢不失為一種好的想象。我想,若是他明白做白日夢無用,而有用的是勤奮地學習,努力地求上進,然後付諸實際行動。那麼,他的境況一定會有所改觀的。
有了理想,我們就會被它所吸引;有了理想,我們就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有了理想,我們就如奔跑的運動員,看著前方的終點,頓時充滿了喜悅與力量。人不能沒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