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大炮
社會廣角
作者:劉華
上海市曆史博物館館藏的阿姆斯特朗大炮,為40磅子的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殘炮。對於這門炮的製造年代,在現有的1886年說之外,提出了1890年至1892年製造的新說法。因此,筆者認為這是江南製造局仿造阿姆斯特朗炮過程中關鍵技術步驟的見證者。
阿姆斯特朗炮和克虜伯炮,是近代中國購買和仿製的兩大火炮類型,國內多個地方有江南局的阿姆斯特朗炮留存。
我們通過圖片對比,上海曆博藏的這門阿姆斯特朗大炮是前裝炮還是後裝炮呢?要指出一點,Armstrong Gun在不同時間和場合有不同的譯名,本文不作統一,一般作阿姆斯特朗炮,其他則采用所引材料中的譯名。
火炮按裝彈的方式,分前裝和後裝。前裝就是炮彈從炮口填裝;後裝就是炮彈從火炮尾部填裝。從技術角度講,後者比前者先進。按有無膛線,火炮可分為滑膛炮和線膛炮。滑膛炮炮管內壁沒有膛線,是光滑的,發射炮彈時幾乎不帶旋轉;線膛炮的炮身則有膛線。膛線,又譯作“來福線”,是炮管及槍管內呈現螺旋狀凹凸的線,但早期的膛線為直線。對於螺旋狀膛線來講,發射的炮彈沿著膛線作螺旋,能更精準地射向目標。
口徑在管狀火器,即槍械或是火炮方麵,代表的是槍管或是炮管內直徑大小。在槍炮發展初期,由於工藝水平落後,槍炮管內壁往往比較粗糙,使用一定時間後,口徑就會變化。所以,早期的槍炮采用磅位製來度量槍炮口徑。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有一門阿姆斯特朗大炮,名為“義勝營大將軍炮”。1882年造,全長3.5米,口徑180毫米,有膛線,炮身後部特別粗。銘“光緒壬午年造 江南製造總局 第十九尊”。
此炮原設於天津北塘薊運河口義勝營,故稱“義勝營大將軍炮”。該炮為線膛前裝炮。前裝炮大多是滑膛炮,這主要是為了便於裝彈;前裝線膛炮一般采用的是直膛線,但由於彈丸和膛線之間有縫隙,所以射擊效果並不理想。至1845年,意大利人卡瓦利發明了炮閂和螺旋膛線,實現了後裝與膛線的結合,增大了射程,並提高了命中精度。從圖上可以看到炮口的膛線,曆博的炮,因為鏽蝕嚴重已經看不到膛線了。但如果是後裝炮的話,肯定是線膛炮。
浙江乍浦南灣炮台有江南局製造的阿姆斯特朗後膛炮和前膛炮。乍浦炮台包括天妃宮炮台和南灣炮台。天妃宮炮台始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鐵炮三尊,其中中間一尊鐵炮重7噸,並附有炮架和機械傳動裝置,炮身鑄有“江南製造總局光緒甲申年(1884年)造”銘文及團龍紋飾。南灣炮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造。炮台間置後膛鐵炮一尊,重16.7噸,並附有炮座、炮架和機械傳動裝置,炮身鑄有“江南製造總局光緒戊子年(1888年)造”銘文及團龍紋飾。
南灣炮台江南局1888年造的這尊阿式炮為後膛炮。1884年的炮則與北京軍博的勝義營炮一樣為前膛炮。通過圖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兩者尾部的差別。前膛炮的尾部是整體鑄造,因為火炮發射時候尾部膛室受力最為巨大,整體鑄造能盡量降低炸膛事故的出現。後膛炮裝彈從後部裝填,尾部不可能是整體鑄造的,隻能由膛室和密閉構件兩部分組成,請參考如所示的110磅子阿式炮膛室封閉機構結構圖。
現在我們再看上海曆博的這門炮,觀察下來,這是一門殘炮。該炮僅有炮管,沒有炮架,並且僅就炮管而言也是不完整的。炮身鏽蝕嚴重,炮管內部被堵塞,無法觀察到膛線。炮身後部,炮膛部分不完整,缺封閉炮膛部件。但就所觀察炮膛尾部來看,有明顯係插入炮栓的人工楔形切口和為固定尾閂而開的圓孔。由此,該炮為後裝炮無疑,而後裝炮則肯定是線膛,除非作為一個未完工的產品還沒有加工膛線。確認了該炮為後裝線膛阿式炮,我們繼續來尋求了解它的製造時間,這就需要我們對阿姆斯特朗炮的曆史和在中國的仿製曆史有了解。
阿姆斯特朗炮由威廉·阿姆斯特朗設計。威廉·阿姆斯特朗1810年出生在英國英格蘭東北區域城市。因為他在機械裝置上的研究和探索,1846年被選入英國皇家學會。1847年阿姆斯特朗辭去了律師的職務,成立公司,公司業務主要是為鐵路、碼頭等提供液壓設備。1881年阿姆斯特朗當選為土木工程師學會主席。1900年12月27日阿姆斯特朗去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