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鄭國有位傑出的政治家鄭子產就是聞聲辨人的高手。
傳說,有一次,他外出巡察,突然聽到山那邊傳來婦女的悲慟哭聲。隨從們麵視子產,等候他的命令,準備救助,不料子產卻命令他們立刻拘捕那名婦人。隨從們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婦人,當時她正在丈夫新墳前麵哀哭。人生有四大悲: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可見該婦人的可憐。以鄭子產的英明,本應該不會對此婦動粗,其中緣由,是因為鄭子產的聞聲辨人之術。鄭子產解釋說,那婦女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反蓄恐懼之意,故疑其中有詐。審問的結果,果然是該婦人與人通奸,謀害親夫之故。
《禮記·樂禮》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的聲音隨著內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聲音平和,則內心平靜;聲音清亮和暢,則內心清順暢達;聲音偏向激越,則內心漸趨興盛;聲音遲緩低沉,則內心消極鬱悶;聲音沙啞渾濁,則內心緊張不安;聲音清脆而節奏分明,則內心誠懇、坦然;聲音如細水長流,不緊不慢,則內心寬宏柔和。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聲音是考察人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入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五行原理,把聲音分為:
金聲:特點是和潤悅耳;木聲:特點是高暢響亮;水聲:特點是時緩時急;火聲:特點是焦灼暴烈;土聲:特點是厚實高重。
人類的聲音,由於生存環境、先天稟賦、後天修養以及健康狀況等條件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聲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現狀,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與俗、智與愚、貴與賤(這裏指人格修養)、富與貧。
聲音沉雄厚重,韻致遠響,這是腎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體健壯,能勝福貴。
發於喉頭、止於舌齒之間的根基淺薄的聲音,給人虛弱衰頹之感,顯得中氣不足,這也是一個人精神不振,身體虛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聲音低粗,而音域很廣的這類人,比較有作為,較現實,或許也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瀟灑,適應力強。
聲音洪亮,有穿透力的人,精力充沛,具有藝術家氣質,有情趣、熱情。
外帶語尾音的人,精神高昂,若是男子,則有點女性化,具有藝術家的氣質。
說話時嘰嘰喳喳,聲音很高的人,其個性如同小孩子一樣,是不知醒悟的人。
聲音沙啞的人,性格一般比較粗野。
男性高音者,為人和善,具有慈悲心腸;女性高音者比較感性,大多屬於羅曼蒂克型的人,是戀愛至上者。
男中音的個性比較冷酷,是屬於慎重的務實型人。而女中音,是講求情調的熱情之人。男中音與女中音有相互排斥的傾向。
男性聲音較低者可以說是人格圓滿型的人。他們大都頭腦清晰,雖然不太具有男子漢氣概,但卻非常誠實,不會拉幫結派。女性聲音較低者講求技術,是能夠抓住對方心理活動的現代型人物。
說話時聲音好像被壓抑住似的人好挖苦他人,對待任何事物,均不會由正麵去觀察。
說話時聲音較低,口沫橫飛的人是精力過剩,好浪漫的人。他們注重外表,愛好名聲,同時還喜歡矯揉造作。
從口頭語判斷一個人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口頭語,這種口頭語是人們在生活當中由於習慣而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這種習慣性動作或語言,自己往往很難留意到,但別人卻清晰地感覺到。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口頭禪是人內心中對事物的一種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經過內心的心理加工,形成的一種固定的語言反應模式,以至於出現類似的情形時,它就會脫口而出。口頭禪作為一種下意識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一個人。因為口頭禪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情緒和心態,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
老實說、不騙你
常說這類話的人往往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意思,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
可能、大概說
常說這類口頭語的人,有很強的自我防衛心理,不會將內心的想法完全表露出來。通常在處事待人方麵表現得比較冷靜,所以人際關係比較好。此類口頭語也有以退為進的含義。事情一旦明朗,他們會說:“我早估計到這一點。”從事政治的人多有這類口頭語。
但是、不過
這類人有些任性,因此總是提出一個“但是”來為自己辯解。“但是”語是為保護自己而使用的,也反映了溫和的特點,它顯得委婉、含蓄。從事公共關係的人常有這類口頭語,因為它的委婉意味,不會令人有冷淡感。
聽說、據說、聽人講
常用此類口頭語的人,說話時常給自己留有餘地。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語。
以“而且”、“可是”做開頭的人
如果常說此類口頭語的人,內容並不一定是否定的。不過有否定對方的話或是無視其存在的意思。愛炫耀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類型。
使用“反正”、“終究”的人
這類人往往強調“完全如同預料”,有一點嘲諷意味。雖然自我表現欲很強,但本質卻很害羞,一般不會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