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嬰兒耳中長出蒲公英等
直言不諱
2013年11月28日《北京晚報》報道,家住通州的冉冉大約4個月前,左耳朵裏進了一顆種子類的異物,一家人也沒太在意。後來,冉冉的家人發現她經常抓耳朵,最近抓得格外頻繁,一家人著了急,趕緊帶他到醫院就診。醫生發現冉冉的左耳朵裏已經出現了絨毛狀的異物;再仔細一看,是蒲公英開花了!沒想到,蒲公英的花朵已經緊緊粘在耳壁上,拔不下來了。於是,醫生決定讓冉冉住院手術才成功將冉冉耳朵裏的花摘了下來。
本刊提醒:
有些小孩在玩耍時常將石塊、玻璃球、粉筆頭、紙團、塑料玩具、植物種子如豆類等塞入外耳道,偶爾也有昆蟲如蚊、蛾等進入外耳道。這些通稱為外耳道異物。
外耳道有異物時,患兒會有多種不適之感。如異物移動觸及鼓膜可有耳鳴、耳痛或反射性咳嗽;昆蟲爬動可產生耳鳴及癢痛;植物種子遇水脹大,壓迫外耳道可引起堵塞及疼痛,挖傷外耳道可引起感染等。
異物進入外耳道危害極大。這是由於外耳道是彎曲的,外口較大,易進難出。另外,異物進入後孩子可能試圖用手挖出,結果導致異物進入更深,極有可能損害鼓膜。還有一些異物如有棱角,會劃傷外耳道引起炎症,致使局部發炎。鼓膜就像薄薄的一層紙,一不小心就會傷到。家長通常比較關心孩子的吃喝,其實對耳道異物也要重視,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網傳粥店使用增稠劑
2013年12月5日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熱粥,暖胃又暖心。不過最近,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多粥屋和快餐店提供的很粘稠的粥,其實並非是熬出來的效果,而是使用了增稠劑。記者調查發現,雖說不少商家否認使用增稠劑,但不但在市麵上有銷售增稠劑的店鋪,網店也有銷售增稠劑。在某購物網站,記者輸入增稠劑,顯示有200多個店鋪在銷售4000多種增稠劑。記者以粥屋老板的身份隨機聯係了其中一家網店的工作人員,了解記者的來意後,她極力向記者推薦他們銷售的一種叫“粥寶”的增稠劑。工作人員稱:“粥寶”很明顯會增加粥的粘稠度和香度,而且不會影響粥本來的口味,食用起來絕對安全,而且銷量也一直不錯。
本刊提醒:
根據原衛生部頒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隻有維生素和抗氧化劑是明文允許添加的,增稠劑並不在允許添加的範疇。據了解,增稠劑的主要成分是黃原膠,而黃原膠是國家規定可以添加的食品添加劑。但同時還規定,類似大米製品中是不允許添加黃原膠的,特別是早餐中不允許添加。專家表示,食品添加劑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攝入量是有明文規定的。但使用過程當中是要遵守國家標準和規定的,尤其是長期使用、超標使用會對人體有損害的。
本刊還提醒廣大市民,要確定粥是不是真的熬製過很長時間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看他的粥如果米粒稀少,但是粘度非常高,就是添加了增稠劑的,建議盡量少喝。
網絡作家海千帆猝死家中
2013年11月 30日“中國江蘇網”報道,日前,知名奇幻小說家海千帆在無錫家中猝死。據了解,海千帆代表作有《暴走迷獄》《清明殤歌》等,平日海千帆寫作很“猛”,曾經有連續30天熬夜寫作未出過家門的先例。
海千帆真名姓楊,生前一直和父親住在無錫,一層樓門對門的兩套房一套是他住,一套是他父親住。他的父親楊老伯已經77歲了。楊老伯告訴記者,“我兒子幾年前就離異了,女兒一直跟著他前妻生活。我隻有他一個兒子,所以一直以來都是我和他兩個人住在一起。11月18日,我去了趟三亞。到了三亞後,我怎麼打兒子電話都打不通,提示關機了,後來他前妻聯係到我,也說他手機一直關機。這時我感覺到不對勁了,11月22日我趕回家時,看到他躺在客廳的地上,身體都已經發黑了,電腦和電燈還開著。”楊老伯還表示:“兒子除了小時候得過哮喘外,平時身體一直很好。我們兩套房內部是打通的,不過他平時隻有吃飯的時候才會到我這裏。我晚上一般很早就睡了,也不知道他晚上幾點鍾才睡。但是我知道他平時很少出門,難得下去散會步。”楊老伯說。
本刊提醒:
現在很多的互聯網從業者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重,心理壓力太大,從而出現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於積重難返,身體容易被潛在的疾病急性惡化,救治不及時而危及生命。人們應按生物鍾作息,強化三餐營養,學會主動休息,善於勞逸結合,堅持合理運動並保持心情舒暢,無論青年還是老年,最好定期進行體檢,以防範“過勞”。很多互聯網從業者作息時間紊亂,晝夜顛倒,久坐不動,十分不健康。大家請多多關愛自己的身體,同時這也是關愛家人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