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透“打包”收費緣何遭遇尷尬(1 / 2)

血透“打包”收費緣何遭遇尷尬

直言不諱

作者:吳雨

血液透析是治療尿毒症的最主要方法。醫院依照病人個體情況為其選擇最適合的透析耗材,並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讓病人獲得更高的透析質量和更舒適的感受,是最正常不過的醫療需求。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地區對血透治療采取“大打包”收費製度,不利於這些需求的實現。

醫患雙方都感到無奈

家住陝西省西安市的尿毒症患者張先生,到今年為止已經透析了19年。兒子畢業到北京工作後,老張便時常在北京生活。人在外地,可每周3次的透析還要堅持。然而他發現,由於收費政策限製,在北京透析,卻用不上在老家用慣了的透析耗材。

“我身高1.76米,體重70公斤。按照我的身高、體重、體表麵積,在西安,醫生為我選用的是透析膜麵積為1.7平方米或1.8平方米的透析器。由於透析時間長,近年來,我用的透析器也多為通透性和超濾率更高的高通量透析器。”老張說,他跑了北京市朝陽區、海澱區和大興區的多家醫院,發現這些醫院裏的透析器膜麵積最大的是1.6平方米,且都不支持高通量透析。老張與醫生商量,能否讓他用上最適合自己的透析器,哪怕自己額外掏錢也行,但卻被告知,在既定的收費模式下,醫院財務係統無法走賬。

“既定的收費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大打包”式的收費模式,即醫院對血液透析治療按人次收費,收費價格包含血液透析的全部費用,肝素、生理鹽水、透析液等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費用,透析器、透析管路、穿刺針等材料費均不得另外加收。

和張先生這樣的患者同樣無奈的,還有醫院和醫生。

“政府這種‘大打包’的收費模式,不利於醫院特別是一些研究型醫院開展高水平業務。因為做得越多,就會虧得越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腎內科主任劉文虎說,國外一些醫院會開展長時間透析,病人每天的透析時間可達8小時甚至更長,這樣能讓透析更充分、減少不良反應,也必然要求醫院付出更多成本。而在“大打包”定價和收費模式下,醫院做4小時甚至2小時透析,和做8小時收費一樣,哪家醫院會去嚐試新的治療技術?

據記者了解,這種收費方式並非北京市特有,在我國大多數省份,血透都是采取這種收費方式。

易導致耗材低配而影響透析質量

通過不同質量的透析耗材進行透析,效果會大不相同。解放軍總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孫雪峰舉例說:“透析膜麵積為1.2平方米和1.8平方米的透析器,對溶質的清除效率能夠相差近一半。高通量透析器的生物相容性比低通量透析器好,對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率更高。現在各大醫院都趨向於使用高通量透析器來提高透析的質量。”

但不同的透析器,在價格上自然有差別。以同一個品牌來說,膜麵積為1.2平方米與1.8平方米的透析器,價格能相差20%或更多。“從中國北方人的身高、體重來計算,選擇膜麵積為1.6平方米或1.8平方米的透析器要更合適。但據我所知,在許多基層醫院,大多用的是膜麵積為1.3平方米的透析器。”。孫雪峰介紹,高通量透析器除了本身價格較高外,對水的質量要求也很高。為了保證水的質量,醫院要在每台透析機的後麵加上一個細菌過濾器,一個細菌過濾器2000多元,每3個月必須換一次,這些都沒法收費,相應的也就增加了透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