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忘記感恩_隻要你是熱的_ 大恩要言謝(1 / 1)

忘記感恩/隻要你是熱的/ 大恩要言謝

林林總總

夏天,一群朋友出去漂流。有個女孩的拖鞋掉進河裏。上岸後,大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看到地上全是曬得很燙的鵝卵石,女孩便向大家求助。可每個人都隻有一雙拖鞋,沒人幫她。女孩很不滿,因為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就一定會得到滿意答複。她覺得這些人都不好。

後來,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自己赤著腳在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女孩表示感謝,男孩說:“你要記住,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幫你是出於交情,不幫他是應該。”女孩記住了男孩的話,從此學會將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

我們總希望得到別人的好。一開始感激不盡,可是久了便習慣了,便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有一天不對你好了,你便覺得怨恨。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據《生命時報》)

近來事業上有些不順,找不到發泄的出口,便常常在晚上和父親通電話,不停地抱怨,說時下的人際關係,冷得讓人心寒。

“如果你不主動和他們說話,這一天怕是都沒有一個人搭茬。”我感慨著。“那麼你就去做那個主動的人吧,又不損失啥。”父親開導我說,“周遭的冷漠,與你也有幹係,你莫要一味地去怪別人的冷,你要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足夠的熱量。你有多少生活熱情,就會感染多少人。你看過打鐵匠吧,他們把燒得通紅的鐵扔進冷水桶裏,桶裏的冷水便快速地熱起來,往外冒著氣泡。我相信你,不久之後,也會讓那些冷冰冰的水都熱起來。”

我忽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生活中,有很多“人緣”好的人,很多很多的朋友圍聚在身邊,他們不就是一塊塊燒紅的鐵嗎?他們的內心懷揣著巨大的熱情,終於使冰冷的周遭變成溫暖的海洋。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做那樣一塊燒紅的鐵,讓身邊的水熱起來,試著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別人。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用火一樣的熱情為自己創造了許多不可估量的財富。我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就算忙得不可開交,也要盡量做一個快樂積極的陀螺,一個冒著熱氣兒的陀螺,用自己熱情旋轉的舞步,把身邊的冷風都扇動起來,成為一股股愛的熱浪。

身邊的水涼不可怕,耳畔的風冷也不可怕,隻要你是熱的,那水、那風都會跟著一點一點暖過來。(據《意林》)

在擁擠的車上,別人給你讓個座,你會真誠地說一聲“謝謝”;在陌生的街頭,別人給你指條路,你會感激地說一聲“謝謝”……當你學業難以為繼,別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資助你讀完中學又讀大學,可你卻受之坦然,緘默不謝,視若路人。別人責問,你卻弱弱且淡漠地說一句:“大恩不言謝。”

那你真錯了!小恩且掛心頭,大恩豈能不謝?

秦時,項伯殺人,張良救了他。項伯對張良一拱手說:“大恩不言謝!”可隨後他侄兒項羽要發兵攻打劉邦時,項伯連夜打馬潛到劉營,告訴了身在劉營的恩人張良。盡管後人說項伯這一報恩,就報銷了項家的江山。此話顯然言重了。但我認為若項伯以犧牲自家江山來報張良的大恩,更顯仁俠之氣,更有悲劇情愫。

一個恩字,有時是要背負一生的。“大恩不言謝。”可以說是一個謙辭,說了,也就謝了。也可以說是受人之恩太大了,以致光用言語說“謝謝”,不足以報答。要用行動,用鮮血,甚至是生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大恩”乎?

春秋末期晉國的豫讓,為了報智伯的知遇之恩,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諾言。智伯被趙襄子所殺,他就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恩人報仇。第一次刺失敗後,他用漆塗身而生瘡,炭吞喉而啞嗓,殘身苦形,使他人不認識自己,好接近趙襄子。可惜第二次又功敗垂成,被捕的豫讓對趙襄子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豫讓自我凋謝了生命之花,為的是“謝”趙襄子的大恩。

當然知恩圖報,不一定像項伯一樣不顧一切,也不必像豫讓一樣,殞身不恤。但受恩就要感謝,適時就應報答。

可現實中不時發生一些讓人心冷或恩將仇報的事。別人為救落水的你,獻出了生命,你卻溜之大吉;別人好心扶起跌倒的你,並送到醫院,你卻說他是肇事者。若對前者“恩重如山”,難以承受,尚有一絲理解的話,那麼後者簡直是喪盡天良,無賴之極。

施惠者,無索報之意,但受恩者,要銘記在心。且無論是大恩、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