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王後之爭 第四十三節(1 / 1)

盧綰每天第一件事必來漢王行宮問安,風雨無阻。這天一早,漢王正在批閱奏折,見他進來,頭也沒抬問:“現在軍中紛紛傳說立王後的事情,你可知曉?”“有所耳聞。”“你什麼想法?”“我哪敢有什麼想法啊,隻是臣認為,這種大事,還是合漢王的心意才是。”漢王猜到盧綰的意思,沒有再說什麼,讓他出去了。盧綰最能猜度漢王的意圖了,簡直就是漢王肚子裏的蛔蟲,他知道當前漢王最喜歡許姬,所以他才順著漢王的意思說,這也是他這些年為什麼一直不離漢王左右的原因之一。樹欲靜而風不止。漢王立在窗前,深為連日來關於立後的事情而煩憂。侍者輕聲走上前報樊噲將軍求見,漢王忙傳他進來。樊噲一進門還沒有看見漢王就大聲說:“漢王,現在大敵當前,為了大軍穩定,您應該立呂夫人為王後,這樣我們都服氣,都願意為漢王效死疆場。”漢王知道樊噲是直性子人,他這麼說,肯定是他的個人想法,但代表一大批將士的意誌,如果現在不答應,有可能適得其反,萬一他們消極怠戰,豈不壞了大事。如果答應了,實在不是自己心願,他隻好說:“等我考慮考慮再說罷。”“漢王,還考慮什麼?現在誰能比呂夫人當王後合適?誰能與呂夫人的資曆、威望、地位相比?”樊噲直口直舌地說。漢王不禁惱怒道:“呂夫人是不錯,可是你在逼寡人嗎?”“漢王,我說的是實話,現在就是死了,我也敢這麼說。”樊噲幹脆豁出去了,瞪著大眼看著漢王。劉汶聽見吵鬧,快步過來,看事不好,忙叫來張良。張良一擺手讓樊噲出去了,盧綰、劉汶也借故出去了,張良下拜道:“請漢王息怒,樊將軍是一個忠義之士。”“哼。”漢王把頭扭在了一邊。“漢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張良說。“子房與寡人還有什麼當講不當講的,講便是。”漢王依然怒氣未消,但對張良他是尊重的,便這麼說。張良十分冷靜地說:“漢王,臣以為大敵當前談論立王後的事情,是不合時宜。但大家都提出此事,再不計議就恐怕要出亂子了。”“難道他們還造反不成?”漢王沒好氣地說。張良急忙說:“還不至於此,漢王,臣認為應盡快立王後為好。一者能穩定大局,二者能提高將士士氣。”“子房先生,你認為立哪位夫人為王後好。”漢王試探地問。張良不假思索地說:“呂夫人。”“子房先生也這麼認為?”漢王緊盯著張良。張良看出漢王有一絲疑慮,便接著說:“立呂夫人為王後理由有三:廢嫡立庶,自古就有悖常倫,遠的不說,前朝,皆因立胡亥為太子,從而骨肉相殘,天下大亂,沒用了多年時間,一個大秦帝國就轟然倒塌了。前車之鑒啊,漢王!這是其一;其二,呂夫人賢淑溫雅,尊老攜幼,吃苦耐勞,曆盡磨難而意誌堅定,對漢王忠心耿耿,在眾將士中有很高的威望,從現在大勢講,立呂夫人為王後,不僅可以服眾,而且能提高眾將士的戰鬥力;再次,呂夫人胸懷寬廣,聰慧睿智,果敢善斷,不讓須眉,立呂夫人為王後,為漢王成就大業有著其她人所不可也無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說,其他人都以自己的情感和主觀意誌來說服漢王立呂雉為王後的話,那麼張良則從成就漢王大業的角度去分析論述,這樣就對路子,符合漢王的心意,漢王有意問:“也就是說,現在不立呂夫人為王後,興漢大業就難實現了?”張良感到漢王有所懷疑自己,便下拜道:“漢王明鑒,臣為了興漢大業,絕無二心。”“哈哈,子房先生人品,寡人焉能不知?過慮了,哈哈。”漢王把張良扶起來說:“寡人就依先生所言,不負先生一片赤膽忠心。”張良連忙下拜道:“謝漢王,興漢大業可成矣!”漢王哈哈笑了兩聲,張良感覺出漢王心中的疑慮,但又不能直說,隻好委婉地說道:“漢王,臣以為,隻要漢王劍牢牢掌握在漢王或漢王最知心人的手裏,可永保漢王基業無虞矣。”漢王聽了,哈哈大笑:“知我者,子房也。”張良再次下拜道:“謝漢王高抬,臣當竭盡畢生全力,效忠漢王,以報漢王知遇厚恩。”“哈哈……”漢王放鬆的笑了。送走張良,漢王心情其實很複雜,他隱隱感到呂家的勢力範圍已經滲透到各個層級和領域了,雖然張良、樊噲、劉汶他們沒有二心,但如此地盛讚呂夫人,肯定她的貢獻,他漢王也不能否認呂雉對劉家所做出的巨大功績和犧牲,這樣為成就漢事業固然好,但是否會促使她將來的權利欲望?況且呂灃深藏邪念,呂家勢力龐大,一旦呂雉當上了王後,定會加快呂家野心膨脹,誰知將來會不會尾大難除?漢王在封呂雉為王後的前晚上,麵對許姬一夜未眠。“漢王,漢王,一支尚不明的人馬直奔豐邑而來,呂灃將軍請漢王快些定奪。”劉汶進宮急報。漢王一驚,“難道是項羽找到這裏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