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七月九日(1 / 3)

《曉鬆說——曆史上的今天》來到了7月9日。1900年的這一天,聶士成在天津壯烈殉國;1926年的這一天,國民政府在廣州誓師,正式開始北伐;1944年的這一天,美軍攻陷了塞班島;1905年的這一天,我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拍攝;今天還是大帥哥湯姆·漢克斯的生日。

聶士成在天津壯烈殉國

1900年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往事不堪回首,因為發生了很多喪權辱國的事件,包括我們之前講過的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還有今天要說的八國聯軍於這一年的7月14日攻陷天津的事兒。天津的命運是很悲慘的,作為京師門戶與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在被攻陷以後,遭到了八國聯軍的瘋狂破壞。他們在鼓樓上架起大炮轟擊民眾,又一連數日縱火燒屋,造成全城遍地死屍、一片火海的慘狀。天津城內居民已十不存一。不過更可悲的是,早在天津被攻陷之前,人們就已遭受了劫難。從表麵上看是義和團造成的,實質上根子在西太後等頑固派身上。由小農組成的義和團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其反抗侵略的正義要求隻能通過暴烈的排外行動來扭曲地表現出來,因此進入天津後到處焚燒商店裏的洋貨並殃及擁有與使用這些洋貨的人。遊民乞丐等社會底層人員渾水摸魚趁火打劫,公開偷盜搶劫乃至殺人放火。當時隻要指責某人為信洋教者,便可對其進行搶劫與殺害。在此亂局中,生性耿直的聶士成陷入了左右為難的迷惘之中。在天津戰役中壯烈犧牲的清末名將聶士成應該說是在那個黑暗、混亂而迷狂的世界裏少有的亮點。聶士成從軍四十年,從中法戰爭就開始抵禦外敵,曆經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役,而且在很多戰役中都主動請纓出戰。在中法戰爭中他曾主動請纓帶兵入台,因為當時法軍攻占了基隆。然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他又率領中國軍隊在朝鮮奮戰,並在遼寧的連山關、摩天嶺兩處大敗日軍。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他是清朝幾支最精銳部隊的主將之一。

當時清朝守衛京津的部隊所裝備的武器全部是德國式的洋槍洋炮,而且訓練有素,非常精銳。聶士成本人也是身經百戰的優秀將領。但是在當時那種混亂的局勢中,他竟然痛苦地發現自己上與朝廷、下與義和團都搞翻了,處於處處碰壁、孤立無援的尷尬處境。首先作為憂國憂民的忠臣,他最痛心的是,自己一心想效忠的朝廷竟然被一群最昧於世界大勢的頑固守舊派所掌控。他們荒唐到公然向世界各國宣戰,為此他不管不顧地一再進行規勸,在大禍臨頭前設法製止。由於與朝廷盲目排外的政策唱反調,他得到的是上司無情的訓斥與排擠。其次作為身經百戰的宿將,他決不相信那種刀槍不入的低級騙術,更憎恨那些他認為開啟禍端“四處焚掠”的“亂民”。所以當他奉命去製止義和團扒鐵路、毀電線、燒機器時,便進行了無情的鎮壓,就此被義和團恨之入骨。因此雖然他在天津保衛戰中率軍與八國聯軍拚死惡戰,其斬獲、傷亡均較別軍為多,連敵軍也承認“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卻被朝廷安上了收了敵人八十萬兩黃金,出賣了大沽口炮台的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惡意誣陷與彈劾。

7月9日在八裏台與八國聯軍進行最後一場決死之戰,在三麵夾擊之下,他決心一死以報國,所以穿戴整齊之後便橫刀立馬站在八裏台橋頭。然後他冒著槍林彈雨,身先士卒,浴血奮戰。他的雙腿被打傷、戰馬被打死,猶忍死力戰,直至腹破腸出、頭胸中彈才轟然倒地壯烈犧牲。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扼腕歎息的結局啊!天津保衛戰的頂梁柱聶士成一死,戰況便馬上惡化。八國聯軍於7月13日發起進攻,天津城於第二天便告淪陷。如今有關天津保衛戰所有參與者的名字,幾乎都被曆史所淡忘了,隻有聶士成的名字留了下來。位於天津八裏台的那座小小的木橋有一個悲壯的名字,叫聶公橋,它銘刻著那段催人淚下的故事,也提醒著人們真正的愛國將領是不會被曆史遺忘的。

國民政府誓師北伐

1926年的這一天,國民政府門前旗幡招展,國民革命軍在廣州正式誓師北伐。這次北伐跟之前孫中山先生在世時的曆次戰爭都不一樣,這一次可以說是士氣高昂,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場必勝的戰役。當時中國的南方,尤其廣東、廣西已經徹底統一起來,大家眾誌成城,跟當年孫中山先生在世時大家各懷鬼胎不一樣。當時的國民革命軍集中了南方最重要的七個軍,其中最能打的是第一、第四和第七軍。黃埔軍校的建立對於國民黨來說是一個戰略性的轉折,第一軍以黃埔軍校的學生軍為主,國民黨從此終於有了自己的黨軍。由粵軍組成的第四軍後來在北伐戰爭中被稱作“鐵軍”,第四軍裏有一個由共產黨指揮的獨立團——葉挺獨立團,由於葉挺獨立團戰功赫赫,再加上第四軍其他部隊的努力,這支部隊在北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後就是廣西部隊——由李宗仁、白崇禧指揮的第七軍,是非常精銳的部隊,在北伐戰爭中被稱為“鋼軍”。

前麵說的這三個軍是北伐能夠取勝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我覺得北伐能夠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時的形勢,大家要看北伐是在討伐誰。1926年的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北伐最好的時機,因為這時在整個中國的北方,已經沒有一個強勢的政府,也沒有一支統一的軍隊能夠聽一個人指揮。袁世凱死了以後,整個北洋體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分裂,北洋的三大派係都遭遇了沉重的打擊,當然也是因為他們自己內訌。首先是爆發了直皖戰爭,北洋的直係打敗了段祺瑞的皖係,段祺瑞就成了孤家寡人,變成了一個傀儡,所以皖係後來就消亡了。而直係由於大將馮玉祥的叛變,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大敗,在這場戰爭中直係基本上被打斷了脊梁骨。奉係是東北的張作霖指揮的,奉係打敗了直係以後,就跟馮玉祥聯合在北京掌權。但奉係的大將郭鬆齡,也是張學良的老師,在北伐之前倒戈了。郭鬆齡早在四川保路風潮前就加入了同盟會,是傾向進步、十分愛國的。如果他真的遇上北伐軍,一定會加以支持的。他早在1925年年底就公開倒戈反奉,親率七萬精兵攻打張作霖,開始時攻勢非常順利,很快逼近奉天(即沈陽),但很快就遭到了日本軍隊的幹涉。奉係雖然最後靠著日本人鎮壓了郭鬆齡,但郭鬆齡率領的部隊是奉係最精銳的一支部隊,數萬的主力部隊被消滅後,奉係元氣大傷。經過這一係列的戰爭,當時的北方基本上已經沒有非常強大的軍閥勢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