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之:情傾三峽大地的土家漢子
隨筆
作者:趙會生
初見他時,很難將他與一位地方政府中層官員聯係在一起。他個子不高,穿著很普通,臉色微黑,甚至有些滄桑感。乍看平凡無奇,一聊起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雙眼睛始終透著和藹友善的眼神,坦誠而不失熱情,給人以一種“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之感。
十載耕耘 春華秋實
1991年4月,生長在三峽大山深處的土家族青年,24歲的楊文之到原萬縣團結鄉任統計幹部,同時兼任保險員。
萬縣自古以來就有“八山兩水一分田”的說法,農業生產發展,常常遭受水災、旱災和風災等自然災害。在上個世紀90年代,這裏農民耕種有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開展農業保險極為困難。楊文之從鄉村黨員開始推廣農業保險,擺事實、講政策、論利弊、算得失,挨家挨戶的進行推廣,經過不懈的努力,其負責的區域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了70%多,遠遠超過了其他相鄰的區域。同年萬縣發生了大風災,糧食減產情況嚴重,農業保險最大化的保障了投保農民的利益。
鄉鎮幹部的必修課之一就是當好駐村幹部。新參加工作的楊文之,主動要求去離鄉上最遠也是最窮的叢木村與茶樹村駐村。這兩個村都是遠近有名的“鳥不拉屎的地方”,不通車,往返鄉政府要行走4個多小時崎嶇山路。生長在農村山區的楊文之,對鄉親們的生活感同身受,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為鄉親排憂解難,不辭辛勞。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與村裏鄉親打成一片。鄉親們打心裏佩服和喜愛這個年輕人。由於優異的工作成績,1991年,楊文之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92年10月,原萬州區拆區並鄉,楊文之調任趕場鄉當黨政辦主任,因為其工作積極主動,而且性格果敢,次年10月被選為公安員。在擔任公安員的5年時間裏,楊文之憑著果敢的性格與縝密的工作思路,以及對黨和鄉親的赤誠之心,遞交出了一份優異的工作答卷。
1994年,適逢當地魚背山水庫、趕場電站修建期間。當時社會各種利益衝突交織,人員流動性極大,治安情況複雜。楊文之帶著兩個治安室的工作人員,破獲了一係列治安和刑事案件,確保了重點工程的順利修建和社會治安的穩定。
同樣是在魚背山水庫,楊文之再一次展現了過人的勇氣和對群眾的忠誠。1998年7月,長江流域暴發特大洪災,魚背山水庫管理處在沒通知下遊人員撤離的情況下,開閘泄洪,有一批在荒蕪沙洲上旅遊的遊客因此被困,情況危急。他聞訊帶頭趕往出事地點救人,保護了這批遊客的生命安全,因此他榮獲原萬縣“抗洪搶險先進個人”稱號。
在結束5年的公安員任期後,楊文之調任趕場鄉黨政辦主任兼組織、人事幹事。1995年至2000年,他連續六年年度考核為優秀,多次被上級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
2001年2月,楊文之升任恒合土家族鄉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初到任時,楊文之立即對全鄉農村長達15年呆賬、爛賬、糊塗賬進行了全麵細致的清理,頂住了來自內外四方的各種壓力,秉公辦事,半年後,交給全鄉百姓一本明白賬。
從1991年到2001年十年裏,年輕的楊文之經曆了農村工作中風霜雪雨,也嚐遍了生活裏的酸甜苦辣。經過崢嶸歲月的磨礪和積澱,他不再是一位稚嫩、懷揣夢想的農村知識青年,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對黨忠誠,時刻懷著對鄉親感恩之心,腳踏實地、身體力行的優秀基層幹部。
鳳儀新政 井井有條
2001年10月,楊文之被破格提拔為鳳儀鄉的鄉長。起初接到任命的時候,楊文之還以為別人在拿他開玩笑,因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已經提升幾個級別了。當區組織部長嚴肅地告訴楊文之,根據群眾與幹部們的推薦,以及他本人多年所取優異的工作成績,組織上決定任命他為鳳儀鄉鄉長,這是上級組織對他的信任,同時也是對他的考驗。這時,楊文之才相信自己這個“泥腿子幹部”,被破格提拔為處級領導。他暗下決心一定不辱使命,要把鳳儀鄉治理的井井有條。
2004年6月到9月,上級組織決定派楊文之到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任黨委副書記,期間,楊文之調研撰寫的《解讀重固鎮經濟發展:實現“兩個集中”,破解“三農”難題》,被重固鎮黨委作為全鎮黨員幹部的學習讀本。同年10月,在上海學習了基層先進工作經驗的楊文之回到鳳儀鄉任黨委書記,也拉開了他鳳儀鄉新政的序幕。
鳳儀鄉是萬州區高寒、邊遠和貧困的地方,真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擺在楊文之麵前的困難很多,孰輕孰重、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考驗的是麵對困難的勇氣,以及如何解決困難的智慧。他首先選擇了修路,也許有人會說“要想富,先修路”這是老生常談的道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新意。但是,在修通全鄉11個村的鄉村公路的工程上,楊文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則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修建山路不同於平地,不但需要龐大的資金,如何規劃等難題,都在考驗著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