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自省,不是橡皮擦而是生命的修改筆(1 / 3)

1.“看見”自身的蒙昧

雨果曾說:“被人揭下麵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麵具是一種勝利。”當我們學會“看見”自身的蒙昧之時,我們將獲得一種驚人的成長。

“我們不需要與誰為敵,我們隻需要共同來解除我們身上的蒙昧,從中看見他人,看見自己……而社會的進步也就由一個個獨立的人試圖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得來。”說這話的人是柴靜,她認為整個社會和人隻有“看見”自身的蒙昧,才能獲得進步。

2007年,陝西省鎮坪縣大巴山腳下,聲稱拍攝到野生華南虎的農民周正龍,坐在柴靜對麵,接受采訪。“五十米之外,你能看到老虎的耳朵豎起來嗎?”柴靜問,“哎呀,那就講不清楚嘍……”采訪過程中,真假難辨。

為了找到有力的證據,柴靜沿著邏輯鏈條向上追溯,采訪了鎮坪縣林業局、縣政府、陝西省林業廳以及相關專家,發現他們都沒有實地調查走訪的資料可以佐證。

“人們不會忘記沒有答案的事情……人性本身想要了解萬事原由”。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巨大反響。三個月後,陝西省林業廳發出致歉信,稱在缺乏實體證據的情況下,草率發布發現華南虎的重大信息。之後周正龍被警方證實虎照是用老虎年畫拍攝。

後來柴靜在書中記錄下這次采訪經曆,題目叫《事實就是如此》。她寫到:“以前‘新聞調查’老說啟蒙,我一直以為是說媒體需要去啟蒙大眾。後來才知道,康德對啟蒙的定義不是誰去教化誰,而是‘人拜托自身造就的蒙昧’。”

每個人身上都會存在一種蒙昧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它是一種我們自己看不見的思維狀態,包括我們自身的錯誤、弱點。當我們勇敢地去揭開他們的麵紗之時,我們的思想就會獲得一種升華。

布思·塔金頓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但是他之所以出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善於“看見”自身的蒙昧。

有一天,他作為特邀貴賓參加了紅十字會舉辦的藝術家作品展覽。其間,有兩個可愛的十六七歲小女孩來到他麵前,虔誠地向他索要簽名。

“我沒帶自來水筆,用鉛筆可以嗎?”他其實知道她們不會拒絕,他隻是想表現一下一個著名作家謙和地對待普通讀者的大家風範。

“當然可以。”小女孩們果然爽快地答應了,他看得出她們很興奮,當然她們的興奮也使他備感欣慰。

一個女孩將她的非常精致的筆記本遞給他,他取出鉛筆,瀟灑自如地寫上了幾句鼓勵的話語,並簽上自己的名字。但是女孩看過他的簽名後,眉頭皺了起來,她仔細看了看他,問道:“你不是羅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塔金頓非常自負地告訴她,“我是布思·塔金頓,《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兩次普利策獎獲得者。”

小女孩將頭轉向另外一個女孩,聳聳肩說道:“瑪麗,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塔金頓所有的自負和驕傲瞬間化為泡影。從此以後,他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無論自己多麼出色,都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世界著名科學家,相對論創始人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現實中的愛因斯坦能夠“看見”自身的蒙昧,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而這也讓他贏得了更多人多尊重和愛戴。

1917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恒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引力場方程的宇宙解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也就是說宇宙要麼膨脹,要麼收縮。由於物理直覺上的偏見和數學運算上的失誤,愛因斯坦決不放棄靜態宇宙的概念,為求得一個靜態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進一個“宇宙項”。這個結論在當時既符合宇宙學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觀測事實。

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裏德曼求出了這個方程的另一個動態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一解。從數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然而,愛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這個結果,堅持他的靜態宇宙模型觀。

兩年後,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遠距星雲的觀測,發現遠距恒星發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象,離地球越遠的恒星光譜線紅移越大。這說明恒星在遠離地球而去。哈勃的發現支持了弗裏德曼等人的動態宇宙模型,也改變了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

後來愛因斯坦把堅持靜態宇宙模型的失誤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事”,並收回了對弗裏德曼等人的批評。在他70歲生日之時,還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沒有一個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確的。”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願意在人前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弱點,甚至有人對自己的錯誤、弱點刻意隱藏、回避,結果不僅自己的錯誤、弱點沒有得到改善,還讓自己身心疲憊。

事實上,如果我們懂得反省自己,勇敢地承認自身的蒙昧,那麼我們不但不會讓自己的形象受到損害,還很有可能會讓別人更加喜歡我們,就像塔金頓和愛因斯坦一樣,因看見自身的弱點而更受人尊敬一樣。

2.時常檢討自己的言行

蘇格拉底說過:“沒有經過檢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反省,是人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整個人生乃至人類所走過的全部曆程的洞察和解剖,是對人自身品行的檢閱。

柴靜的成長和進步,源於她對自己的無比挑剔和不斷的自我反省。

“我是在30歲之後才開始有這個自省的習慣,多麼艱難呐,但又很重要。”柴靜說,“自省是由別人的示範帶來的,有些人他不責備你,他隻是做到了你認為對的事情,而且他還對你有一種寬容和理解。這時你會感到慚愧,你本來準備對抗的,他回應的卻根本不是拳頭,他像絲綢一樣把你包裹,你在溫柔當中覺得不好意思,想著‘怎麼可能他對我這麼好呢?’這時你再回頭來想我是不是應該自省。”

《看見》做過一期關於李陽家暴事件的專訪,叫《沉默在尖叫》。節目播出後,柴靜說自己不喜歡“她”,觀眾沒看出什麼異樣,她打幾個電話問反饋,朋友都說好,但是她說:“電視上的她就是讓我不舒服了”。

原來在那次采訪中,李陽突然把話題引向柴靜:“在我心目中你是一個事業強人,我相信你會有大量時間撲在工作上,你沒得選擇的。”

這讓柴靜有點措手不及,但是她不打算就範:“我覺得如果我沒有辦法對我身邊的人盡到應有的愛和責任,我其實是沒有能力來完成一個好的采訪的。”

“那不是,你隻要完成你對你爸爸媽媽的責任,其實丈夫並不是最重要的人。”李陽的目光更加尖銳。

柴靜笑起來,打算來一次有力的反擊,於是她加大了自己的分貝:“你知道伴侶是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為了使反擊更有力度,她還把手心貼在一起。

這期節目中和李陽的口舌之辯,一直讓她耿耿於懷。當時的她,急於用一套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反擊回去,她說這是在《新聞調查》時期的對抗性采訪造成的習慣。

海涅說:“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曾國藩十分注重反省自己的缺點過錯。一次,竇蘭泉來與他切磋學業,曾國藩並未理解好友的意思,便“詞氣虛驕,與人談理”,結果他的自以為是,無意中傷害了朋友的感情,二人不歡而散。

後來岱雲大膽地點出了曾國藩的三個毛病。其後,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岱雲言餘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盲也。又言予於朋友,每個恃過深,不知量而後人,隨處不留分寸,率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藥石也。”

為了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曾國藩有意識地進行調整,他一方麵給弟弟們寫信,向朋友們打招呼,請他們時常指出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每天寫日記,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

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由此可見,一個人隻有時刻反省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自己的語言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自己的行為習慣是否符合於社會道德規範,自己是否過於恃才傲物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當我們找到自己的缺點之後,就要立即去糾正它,以端正自己的品格修養。

明朝徐溥在求學期間,在自己的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每當自己做了錯事就在一個瓶子裏放一顆黑豆,而當自己做一件好事時則在另一個瓶子中放一顆黃豆。剛開始有時候,黑豆有很多,黃豆卻很少,於是他是開始對自己做深刻的反省。過了一段時間後,黑豆和黃豆的數量大致相同了。徐溥就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有過了一段時間後,黃豆的數量就遠遠超過了黑豆。徐溥就這樣不斷修煉自我,持久約束,完善自己的品行道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事實證明,隻有學會自省的人,才能成為自己的園丁;隻有習慣於自省的人,才能在自省中錘煉自我的完美品質,獲得成功。

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千百年來受到中外人民深深地愛戴,在眾多數人的眼裏,他就是那麼的完美。孔子曾對他的弟子說:“吾三日省吾身。”一天內多次的反省,足以讓自己彌補不足,使自己更加完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將自己與他人對照,彌補缺漏,是提善自我的又一途徑。日複一日,長期如此,一個人的錯誤便會越來越少,自己便會逐步走向完美。

一個人要做到勤於自省,就要勇於認錯,主動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千萬不要害怕丟麵子,因為怕丟麵子而掩飾錯誤,隻會錯上添錯,讓你更丟麵子。自省認錯是糾錯進步的開始,一個人如果內心關閉了自省的閘門,缺乏主動自省精神,就會驕傲自滿,時時處處自我感覺良好,從而停滯不前,離成功越來越遠。

人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隻有時時自省,才能彌補缺點、糾正過錯,才能了解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如果我們想在工作、生活中永立不敗之地,就該反省過去,總結出經驗;反省現在,服務於當下,規劃好未來。

3.在犯錯中成長

雨果曾經說過:“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錯誤的。”在成長的道路上,每人都會犯錯,這是不可避免的。犯錯誤也並不可怕,它會讓我們獲得成長,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2011年底,柴靜的新書《看見》出版。這是一本講述“柴靜是如何由錯誤構成”的心血之作。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些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有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