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栽培技術淺析
栽培技術
作者:譚麗麗
馬鈴薯俗稱土豆,是以地下塊莖為收獲產品,為促進高產,就要為塊莖在地下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深耕可以使土壤疏鬆,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肥力因素,為馬鈴薯根係和匍匐莖、塊莖的生長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
一、播前準備
種薯處理
1、選種
無論從外地調進的或自留的種薯,使用前都必須經過選種。選擇無病蟲、無凍害、表皮光滑、新鮮、大小適中的薯塊作種薯。病薯、爛薯、畸形薯以及芽眼突起,表皮粗糙、龜裂等薯塊均不宜作種,根據試驗,在一定範圍內,種薯大小與最後產量成正比。小種薯所含營養物質少,長成的植株長勢弱,更有少數小薯還從退化株、病株或中途死亡的植株上收獲的,不但退化嚴重,而且還容易傳染病害,但都選大薯塊作種,用種量大,成本高,一般選50~100克大小的薯塊為好。如種薯不足,也不應低於15克,即每畝125~150千克。豐產地可用至300千克以上。
2、催芽
春馬鈴薯催芽主要是提高土溫,可以因地製宜地選用溫床、冷床、溫室、塑料薄膜覆蓋等方法。
催芽時間的長短,因品種、溫度以及是否使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打破休眠均有關係。如休眠強度小的品種比休眠強度大的品種容易出芽,高溫催芽比低溫催芽快,切塊的種薯比不切塊的種薯發芽快,用赤黴素浸種的比不用赤黴素浸種的發芽快。芽長二三厘米時從床內取出播種,如天雨土潮,不宜下種,可攤開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接受散射光照射,使芽頭粗壯發紫,防止徒長。如播種過晚,為了趕季節,可以用赤黴素處理種薯。如休眠期中等的白頭翁、一點紅品種,在催芽前可以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一(0.5~1.0ppm)的赤黴素處理。配製方法:將結晶狀的純赤黴素1 克,用200毫升酒精配成母液(可存放一二年),浸種時再兌水2000千克,即配成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五(0.5ppm)的溶液。浸種液隨配隨用,不要一次配置過多。對休眠期短、休眠強度小的品種,溶液濃度要低,浸種時間要短,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一(0. 5~1.0ppm)的溶液,浸種3~5分鍾即可。對於休眠強度大、休眠期長的品種,應用百萬分之五至十(5~10ppm)的溶液,浸種3~10分鍾左右。經赤黴素處理的種薯必須攤開,晾四五小時後再上床催芽。赤黴素處理種薯的優點是出芽快,缺點是苗瘦長,易早衰,春季用溫床提早育苗的可以不用赤黴素處理。
3、整地施肥
馬鈴薯要求土質疏鬆的或砂壤上。這一點很重要,為(1)砂土通氣性好,地溫高,溫差大,有利於鉀的吸收,提高鉀/氮比值,使生長前半期保持以氮代謝為主的同時,能保持較高的碳代謝水平,提前結薯;(2)土壤中氧的供應充足,而豐富的光合產物和充足的氧,是薯塊膨大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疏鬆的土壤能促進分生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加速塊莖的膨大,(3)薯塊在土壤中承受著土壤對它的壓力,在膨大時更要衝破土壤的阻力。鬆土阻力小,而粘重堅實的土壤阻力就大,衝破阻力消耗的能量就多,不利於薯塊的膨大;(4)“源”和“庫”是相互製約的。製造光合產物的營養器官(葉片)是“源”,存放光合產物的貯藏器官(薯塊)是“庫”。在堅實的土壤中庫容不能迅速擴大,反過來抑製了光合作用,這就是“庫”對“源”的反作用,出苗,又可增加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