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素及葉片發黃的防治
谘詢台
作者:張波
一、水稻缺鈣的防治
植物缺鈣往往並不是土壤缺鈣,而是由於植物體內鈣的吸收和運輸等生理功能失調而造成的。我國土壤的全鈣含量,不同的地區差異很明顯。高溫多雨濕潤地區,不論母質含鈣多少,在漫長的風化、成土過程中,鈣受淋失後含鈣量都很低,如紅壤、黃壤的全鈣含量在4克/千克以下;而在淋溶作用弱的幹旱、半幹旱地區,土壤全鈣含量通常在10克/千克左右,一般不缺鈣。水稻缺鈣症狀先發生於根及地上幼嫩部分。根係生長很差,莖和根尖的分生組織受損,根尖細胞腐爛、死亡,植株矮小呈未老先衰狀。幼葉卷曲且葉尖有粘化現象,葉緣發黃,逐漸枯死。定型的新生葉片前端及葉緣枯黃,老葉仍保持綠色,結實少,秕粒多。
1、防治方法:
施用鈣肥酸性土壤缺鈣,可施用石灰,既提供了鈣營養,又中和了土壤酸性。對於中性、堿性土壤,鑒於原因都出於根係吸收受阻,土壤施用無效,應改用葉麵噴施,一般用0.3%~0.5%氯化鈣液,連噴數次。
2、由於大量施用氮、鉀肥,土壤溶液濃度增高,抑製了作物對鈣的吸收,銨態氮肥尤其如此。因此,控製用肥,防止土壤鹽類濃度過高,是防治水稻缺鈣的基本措施。
3、高溫幹旱而土壤溶液濃縮,尤其是在作物需鈣較多的時期,如遇幹旱極易誘發缺鈣,應及時灌溉。
二、水稻缺鉀的診斷與處理
近年來擴大雜交稻的種植以及偏施氮肥和雨量衝刷的原因,是缺鉀增多的重要原因。除了土壤本身缺鉀以外,還有排水不良,排水過度和降雨量多,從濕潤突變幹旱等等。
1、缺鉀症狀
稻株早期缺鉀跡象多為植株矮化,葉顏色暗綠,在田間通常生長不整齊,根係氧化力降低,並變黑色、爛根等,相反,足鉀植株根係呈棕褐色。而且缺鉀老化早衰,重缺鉀的較老的葉片葉尖失綠。褪綠部位下麵,出現不整齊的褐色鏽斑病變,尤其容易發生褐斑病,其病斑的大小形狀與水稻的品種等表現差異。
2、處理
一般腐殖質少的沙質淺腳田類和崗旁紅壤低肥田類,畝施用15公斤左右的氧化鉀,較肥的田類畝施用10公斤左右。同時,要注重土配方施肥和水分、植保等管理措施配合當,一般鉀的施用宜作底肥,均可使鉀在本田發揮它的功能效應,最終能促進和提高作物產量等功效。
三、水稻葉片發黃的識別與防治
1、缺素發黃 缺氮發黃
先從老葉片的尖端開始發黃,後逐漸由莖葉延及心葉,最後發展至全株成黃綠色。秧苗生長緩慢,遠看秧苗綠中帶黃。嚴重時由葉尖、葉緣向內枯焦。應及時追施速效性氮肥如碳銨及尿素等。缺鉀發黃。主要發生在大量施氮、磷的高產稻田。病苗初期表現為生長緩慢,株型矮小,分蘖少,葉片挺直,頂端葉片叢生狀。新葉暗綠無光澤下部老葉尖端首先發黃,有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點,後沿葉脈向基部擴展,最後整體葉片變成赤褐色枯死,遠看像被火燒焦一樣,這種典型的缺鉀赤枯症,要立即排水,采用間隙灌溉及時追施鉀肥,如氯化鉀、草木灰等。缺鋅發黃。主要發生在山區的冷浸田,一般在插秧後20天左右出現發病高峰。葉基部中脈先黃化,後麵黃紅色或紅褐色斑,葉片變窄,葉脈發脆易斷,葉片老化較快,新葉出葉速度慢而細窄基部和。中脈失綠褐色,可用.硫酸鋅等肥料進行補救,如用0.1%的硫酸鋅進行多次葉麵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