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密函風波(六)(1 / 1)

吳曦對安丙心理的準確揣度,讓安丙每次提及他時,總有些不夠淡定。他可是老帥吳挺的公子,吳璘的後人啊!安丙感慨地說,想當年,吳階、吳璘兄弟,可是與嶽飛、韓世忠等人齊名的抗金名將啊!兄弟二人以區區五千潰兵,不僅敢在和尚塬抵抗金兀術的十萬精兵,還神奇地取得了和尚塬抗金大捷,穩住了西北局勢。那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又是何等的赤膽忠心!虎父無犬子,吳璘的兒子,也就是吳曦的父親吳挺,承續其父輩衣缽,守衛西北邊疆,也是屢建奇功,累官至利州宣撫使。我安某人能有些小晉升,也多承其提攜。可惜啊,名門不幸,他們的後人吳曦,竟走上了出賣國家,叛宋投金的邪惡道路!

安丙提起吳曦,連喝兩盞老鷹茶都難以讓他淡定。他也算是人才啊!如果不走上背叛國家的邪路,他完全可以像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當初,朝廷因吳璘的功勞,補授他為右承奉郎,派他修建先皇光宗的陵墓,他幹得風生水起,多次立功受賞,一路升遷,做到了太尉。唉——

安丙說到這裏,總忍不住慨然長歎,搖著他已然霜染過的腦袋說,我真是不明白,官都做到太尉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幹嘛非得一門心思想回到蜀地?如果回蜀能像其父親和祖父那樣鎮守西北邊疆倒也罷了,可他不,滿腦子隻想當一方諸侯。他認為這裏有他祖、父兩代經營的人脈,根基深厚,能夠實現他的野心!

其實,在獲得吳曦的密函之前,或者說早在吳曦回蜀之時,安丙就敏銳地感知到了吳曦的企圖。他在吳挺手下任職多年,對吳曦其人還是頗多了解的。吳曦可不是喜歡屈居人下的人。小的時候,有一次吳挺問他長大後有何誌向,他就說過要當一方諸侯這樣的話。當時氣得他老子給他了好一頓暴揍,甚至還在他額頭留了老大一塊傷疤。

其實安丙敏感的神經,早在朝廷更換新的年號時,就已經繃緊了。寧宗皇帝化用太祖皇帝的開寶年號和真宗皇帝的天禧年號,給自己整了這麼個“開禧”,擺明了想像其祖先那樣有一番大的作為。怎樣的作為才算大作為?除了北伐還能有什麼?安丙可不傻。

安丙敏銳地覺察到,吳曦之所以能回蜀,表麵上看,是因為他買通了丞相韓侂胄的授業恩師簽樞密院事陳自強,讓陳自強向韓侂胄保舉了他。事實卻是韓侂胄為了實現寧宗皇帝的所謂“大作為”——北伐,認定了隻有名將之後的吳曦才足堪大用。吳曦被任命為興州駐紮禦前諸軍都統製,兼任興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撫使,雖然遭到了樞密何澹和從政郎朱不棄的強烈反對,認為吳曦回蜀必然會造成尾大不掉之勢,卻都未能改變寧宗皇帝和韓侂胄的意誌。因為他們需要他,迫切且強烈的需要!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需要過於強烈,他們甚至對吳曦多有縱容。吳曦一到興州,便誣陷副都統製王大節,奏請朝廷罷去了他的職務,並建議不再任命副帥,他們竟都答應了。吳曦統兵十萬,雄霸一方。樞密何澹和從政郎朱不棄擔憂的尾大不掉之勢,很快便形成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安丙慨歎說,吳曦執掌利州西路軍政大權,生殺予奪,可謂權傾西北,竟然還不滿足。朝廷指望他在西線對抗金人,揮師北伐,他倒好,反過來去投靠金人,企圖依靠金人的力量,當上蜀王!

那封密函為什麼讓人心驚肉跳?安丙講到這裏,總愛自己問自己,然後一口氣給出好幾個答案:因為裏麵透露了朝廷即將在東西兩線發動北伐的情報;因為情報詳細到了誰統多少兵馬,攻打哪裏,走什麼路線;因為吳曦甘願讓出關外四州來換取金主支持他當蜀王……

戰爭還沒開打,大宋朝便已經輸了,再淡定的安丙也無法平靜,何況他還卷進了密函風波,身家性命堪憂呢。

我不能坐以待斃,我的身家性命連著國家的命運呢。安丙總這麼概括支撐他在那段艱難日子裏,頑強地走下去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