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樓的房間分割成了大小兩個房間,大的房間差不多三十平米左右,是專門用來接待貴客的場所。其實這樣分開來也有一個好處,像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這茶水的水氣雖然微乎其微,不過古玩可是嬌氣的很,就算是一點點水氣積累起來的量,還是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傷害。小點兒的房間就是孔叔和柳亦辰日常辦公的地方。
柳亦辰來到二樓看到孔叔和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裏談笑風生,桌子上還放著一套茶具,這套茶具也很考究,是宜興紫砂壺,整個壺大約有拳頭般大小,呈古鐵栗色,四邊分布著六個小巧的茶杯,色白如玉,質薄如紙。
一邊還放著一個紅泥小火爐,上麵正在燒著熱水,那個紅泥小火爐是長形,高六、七寸左右,爐內的炭火已經點燃,小爐還有蓋和門,製作的十分精致,看起來應該是準備品茶。
聽到樓梯有聲音,孔叔和那個中年男子起身來看,柳亦辰看到那個中年男子後有些愕然,這個人他認識,就是昨天買他玉牌的那位司徒楓。司徒楓看到柳亦辰後,向他招手道:“亦辰老弟,來啦!這有道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一起來品茶如何。”
“這恭敬就不如從命,孔叔您老沒意見吧。”柳亦辰笑嗬嗬的向著孔叔說道。孔叔笑著讓他一起坐下,此時火爐上的水已經燒開了,孔叔開口說道:“小柳啊,這品茶的門道你了解多少啊,不妨說來聽聽,怎麼樣?”
柳亦辰見盛情難卻,於是就道:“那行,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咱們先來說說什麼是茶道,這茶道,其實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說到品茶上來。
明代許次紓曾在《茶疏》中說:“茶滋於水,水藉於器,湯成於火,四者相湏,缺一則廢。”所以說,這品茶最重要的三項就是水,茶葉,還有茶具。
還有就是這泡茶所用的水,最好是取自雲龍山上的天然山泉水,蘇東坡曾經說過,“活水還須活火烹”,就是指要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其次是茶葉,這次咱們使用的是武夷山大紅袍,茶香氣濃鬱,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征,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衝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最珍貴的當屬三棵母樹上的大紅袍,不過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喝的到的。
再說茶具,其實按古代茶道來說,一共有27種茶具之多,咱們現在當然也沒這個條件,其實不說備不備的齊這些茶具,咱們平時品茶交友也沒必要真的像古人一般,隻要意境到了就足夠了。”
說完這三個方麵,柳亦辰也備好了茶具,然後開始泡茶。柳亦辰先是用茶匙取了適量的茶葉放在賞茶盤之中,然後將之端給孔叔和司徒楓一一品鑒,並介紹著武夷山大紅袍的來曆。
待到看過一圈之後,柳亦辰卻沒有把茶葉放入到紫砂壺中,而是提起水壺,用沸水澆空壺,按照柳亦辰的話來說,這個行為的目的,是在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當然這也有一個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孟臣淋霖。
“溫壺”過後,柳亦辰用茶匙將茶葉撥入到紫砂壺內,先細再粗後茶梗,這叫做烏龍入宮,然後沸水衝入茶壺中,從高處直接衝入,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這叫“高山流水”,之後蓋沫(將溢出壺頂的泡沫刮去)這個過程叫“春風拂麵。”
柳亦辰重新蓋好壺蓋,以沸水淋於壺上。即對茶壺進行淋頂叫做“重洗仙顏”,第一壺茶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壺中,迅速倒出。
第二壺茶,就可以準備斟茶了。“玉液回壺”將壺中茶倒入公道杯,為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柳亦辰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於茶盤。將茶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這個過程稱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
最後,柳亦辰將品茗杯複在聞香杯中,右手心朝上,用食指、中指夾住聞香杯兩側,拇指抵住品茗杯的杯底,向左側轉動手腕,使手掌朝下,將品茗杯的杯底放在茶托上,端茶托放入左側中茶盤中。
柳亦辰把兩杯茶分別遞給了孔叔和司徒楓,做了個請勢之後,大家紛紛開始品起茶來。司徒楓按剛才柳亦辰所說,用拇指、食指夾住聞香杯兩側,旋轉聞香杯邊並向上提,使茶湯都流入品茗杯中,雙手合掌捧住聞香杯搓動數下,而後舉手到鼻前,將拇指處分開一條縫,用力吸嗅杯底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