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以假亂真(1 / 2)

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蘭亭集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歎,讚歎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讚歎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蘭亭集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集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此貼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世人都想擁有像王羲之一樣的書法水平,可是就算是那些書法大家也很難去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們功力不夠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則是這本字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太高,自己在家中偶爾臨摹一番即可,誰都不敢在外人麵前臨摹這幅字帖。

可是在場的這幾位接下來都被小道士所展現出來的書法技能所驚呆,這些人放佛看到眼前正在揮毫潑墨的就是王羲之本人,《蘭亭集序》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小道士不管是從筆法上還是意境上幾乎都和王羲之無異,老爺子突然間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人。

那就是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

徐渭的書法具有一種癲狂的醉態,筆墨流動,仿佛非理智清醒的人所為。他可以進入一種忘我的創作境界,可以完全忘卻周圍的物理世界,全然進入了心理的專注,達到心忘手,手忘筆,筆忘字,不經意運筆而自然有書的境界,他得意而忘形。

徐渭的草書破壞性極強。看他的草書有一種狂躁的氣息,頗能震撼人心。那歪歪斜斜的字體,汪洋恣肆的筆畫和他心中鬱積的憤懣的噴發相映照,顯得生氣勃勃。老爺子之前見到過衣服他的書法,那是一幅行草書軸,書唐韋濟五言詩一首:“陸海披晴雪,千旗獵早陽。嶽臨秦路險,河繞漢垣長。行漏通梃鵲,離宮接建章。都門信宿近,歌舞從周王。”

那幅作品線條強勁縱逸,即長拉硬扯,盤環勾連,一往流轉,又鬆鬆緊緊,疏疏密密,既塗既抹,又寫又畫,粗拙不失飄逸,濃重時見空靈。橫倒豎歪,粗頭亂服,怪態百出,但又無不生動活潑。

似乎著意在渲染一種氣氛,濃墨重按如塗如畫的墨色,如同天上的烏雲,翻滾奔湧,甚或還夾帶著飛沙走石,有一種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氣勢迎麵襲來,令人驚駭令人愁,但又無處逃避,無處躲藏。

老爺子能看得出小道士所寫的這幅《蘭亭集序》和傳世的神龍本有少許差異,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典側,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

小道士臨摹的這幅《蘭亭集序》很有神韻,等到他寫完最後一個字,柳亦辰發現小道士拿著筆的手都有些微微顫抖,可見這幅字耗費了他多大的精神。小道士趁著自己最後的那點狀態,在這幅字上麵又寫下自己的題字,並且蓋上了他的專屬印章。

做完這些他才被柳亦辰攙扶著走到一旁休息,老爺子看向這幅作品的時候身子都有些微微的顫抖,老爺子現在真的實在是太激動,要不是他親眼所見很難想象現在還有人居然能夠臨摹出猶如真跡般的作品出來,這幅字要是拿到市麵上肯定會引起轟動。

小道士的這幅《蘭亭集序》簡直能夠以假亂真,柳亦辰安置好小道士後也來到老爺子身邊。完美,看到這幅作品後柳亦辰的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詞就是完美,在他看來這幅作品已經到了無可挑剔的程度,書房裏麵的這些人沒有人說話,都在默默的欣賞著這幅剛剛出爐的絕世佳作。

“他是怎麼做到的,這幅作品簡直比傳世的那幅神龍本還要完美,我敢說如果虛無不在最後題上他自己的字,這幅作品拿到外麵的話一定能夠讓很多人打了眼。他們誰都不會相信世上還有人能夠將蘭亭集序臨摹的如此逼真、如此有神韻。”老爺子邊欣賞著這幅作品口中邊呢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