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健生看到柳亦辰這麼快就鑒定完幹脆他把後麵的那三個盒子全都打開,其實這幾件東西最讓柳亦辰感興趣的是那幅卷軸,看這種書法和書畫作品禁忌太多。柳亦辰向一旁的秦老要了一副白手套帶上,然後從盒子裏麵將那幅卷軸拿出來展開,展開之後他才知道這是一幅書畫作品。
柳亦辰看到上麵的題字後雙手不由的顫抖了一下,像這樣的書畫作品柳亦辰很少涉獵,讓他震驚的是這幅書畫作品上麵的題字,這可是近現代美術大師徐悲鴻的《九州島島無事樂耕耘》,柳亦辰從老爺子那裏聽說過這幅作品的來曆,這也是他和老爺子閑聊的時候老爺子告訴他的。
徐悲鴻以“九州島島無事樂耕耘”為此巨作的題目,並送給郭沫若,自有一番巧妙的用意:郭、徐二人亦是“儒臣”,卻都有著一顆為國為民奔走呼號的文人俠客之心,以此砥礪,共同為建設新中國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徐悲鴻創作巨製《九州島島無事樂耕耘》的時間是在第三次“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之後。
“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一共舉辦過三次,即一次會議、二次會議和三次會議,分別是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舉行。而徐悲鴻本人是中國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一次會議的代表團成員。1951年,郭沫若率團參加在柏林召開的“保衛世界和平”三次會議後,於同年4月9日轉赴莫斯科克裏姆林宮,接受了“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金質獎章。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個人所獲得的最高級別國際獎章,舉國上下歡欣鼓舞。郭沫若為此滿懷豪情寫下:“我今天接受了無上的光榮,也接受了莊嚴的使命”。作為郭沫若先生的摯友,徐悲鴻於1951年在北京抱病創作了《九州島島無事樂耕耘》,並作為賀禮贈送給了郭沫若。
這幅作品一直由郭沫若本人收藏,1988年歸郭沫若紀念館珍藏,1996年進入拍賣市場。《九州島島無事樂耕耘》是藝術大師徐悲鴻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郭沫若紀念館曾經收藏的二幅國家一級文物(書畫作品)之一,也是民間珍藏的徐悲鴻最重要作品。
《九州島島無事樂耕耘》是一幅農耕題材的作品,這種人與動物相結合的宏幅巨製在徐悲鴻的創作中是極為少見的。就題材而言,徐悲鴻出身貧寒,對農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國老師達仰也是一位善於描繪農民的畫家,徐悲鴻畫過多幅以農民為對象的寫生作品。
牛是徐悲鴻特別鍾愛的題材,這同樣源於其鄉土情節,悲鴻的童年比較清苦,家裏有幾畝瓜田,卻無耕牛,他平時幫助有牛的鄰居放牛,耕作時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為其童年的美好回憶,在抗戰期間的顛沛流離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圖來表達對平靜生活的憧憬。
此圖的題材、構圖、造型與任何古人的圖式完全不同,直接從生活對象出發,以樸實的藝術語言表現對象的現實性和典型性,以呈現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內在的生命律動。其造型和筆墨都因畫家個人獨到的生活感受而別開生麵,與傳統圖式的風貌迥然不同。
畫中牛與三個人依次漸遠、漸小,乃取用西畫中焦點透視的原則,但忽視了遠景的描繪,僅以數筆鬆散的淡墨表現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進而使視覺焦點仍集中在農耕場景上。畫麵右側是一棵樹幹粗壯的柳樹,其樹杈呈“V”字型向上生長,不過畫麵隻截取了柳樹的局部,將畫麵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間分布的豐富性。
同時,柳樹與人牛隊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這就使整體構圖雖簡單,但在穩定中富於變化,變化中趨向穩定,拓展了中國畫的空間表現力。農民和牛以寫生的手法描繪,三個農民均上了年歲,但仍不輟勞作。
最前者牽牛犁地,其雙腳邁開,身軀前傾,手掌攥緊,正耗盡全部力氣驅牛犁地,臉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現出收緊之感,這個瞬間的動態生動逼真。後兩者為一農婦和一農夫,均在鋤地,一揮鋤,一彎腰,動作幅度並不大,表情亦平靜,與前者形成反差。
使人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農民生活之辛苦、激烈的一麵,以及平淡無奇、千篇一律的一麵;使人體味到普通生活中的偉大之處,從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充滿敬意。另外,一些細節的設置十分巧妙,比如農民腰間的煙袋、新式的雙鏵犁等,一方麵增加了畫麵的趣味,一方麵使此作具有時代感。
畫中的耕牛瘦骨嶙峋,與徐悲鴻其它牛的造型差別甚大,畫法上先以墨筆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筆致精確,每筆的濃淡和幹濕皆表現了牛毛的質感,畫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則酷似徐悲鴻擅長的奔馬的雙腿,形成了“牛身馬腿”的獨特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