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藥食同源(1 / 2)

等到彭昊將所有的東西全都準備好,柳亦辰便開始給這件木偶進行清理的工作。彭昊還有徐姐坐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他,在柳亦辰清理的時候這兩個人很有默契的沒有發出一絲聲響,以至於讓本來就有些無聊的柳亦辰更加的無聊。

“徐姐你們該說說,要不然我自己在這清理這件木偶也怪無聊的,你們在一旁說說話好歹能為我增添一點樂趣。要不然大家坐在這邊大眼瞪小眼的幹嘛,有這時間還不如去忙自己的正事,你們不用擔心會打擾到我。

我這人出了名的膽大心細,徐姐要是我那博物館開業的話,到時候您可一定得到場。徐姐我問你一件事,不知道你會不會烹製藥膳,你如果有這方麵的想法,我可以給你推薦一個人,他身上的本事不比我少,就單說這藥膳我可以這麼說全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夠超過他。”

柳亦辰說的這個人正是小道士,小道士有一次突發奇想給他做了一頓藥膳,可是讓小道士沒想到的是,柳亦辰品嚐過後便對他做的藥膳愛不釋口。柳亦辰之前自己也做過藥膳,可是他做出來的那些藥膳總感覺少點什麼似的,在那之後柳亦辰一有時間就讓小道士給他做一頓藥膳。

當然了這一頓藥膳的花費抵得上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得虧是財大氣粗的柳亦辰,要是換上別人別說一個月吃好幾頓,哪怕一年能吃上一頓就不錯。不過這藥膳對身體還真的有好處,小道士會根據柳亦辰的體質為他量身定做適合他吃的藥膳。

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後,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藥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藥療也逐漸區分。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由此可見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藥與食的關係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後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後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柳老弟你還認識會做藥膳的人?我倒也認識幾位會烹調藥膳的大廚,以前我也有心想去學做藥膳,可是這些藥膳方子都是人家大廚的命根子,根本不會外傳。所以經過幾次碰壁之後我也斷了這個念頭,而且藥膳的烹製對烹調人的要求很高。

是藥三分毒,這要是不熟悉每位藥的藥性,一旦烹製出錯這要麵臨很大的問題。而且徐姐我現在也不像以前那樣有衝勁,對於這藥膳不學也罷,倒是有機會可以認識認識你口中的這位藥膳大師。”

徐姐早已經對藥膳不抱任何希望,年輕那會兒她還真的想學習烹製藥膳,畢竟這能夠上手烹製藥膳的全國來說也沒多少。可是誰成想學習藥膳的門檻那麼高,這麼多年過去徐姐早已經看淡了這件事情。

剛才柳亦辰給他提供這個信息的時候,她心裏麵還真的有點蠢蠢欲動,可是無奈她年紀大了,況且她現在又不缺吃又不缺穿,經營著這家傳說私房菜館也不用費太多精力。有時間還可以去國外遊玩一番,品嚐各地的美食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

“等以後徐姐來京城我一定給你引薦,其實這個人就住在我那個四合院裏麵,他是個小道士道號虛無,這小道士前段時間在網上還是蠻火的,別看他年紀不大可但是他的學識超過同齡人不知道多少倍,這家夥總是給人帶來驚喜。

其實這中醫素有藥食同源之說,表明醫藥與飲食屬同一個起源。實際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藥要早得多,因為人類為了生存、繁衍後代,就必須攝取食物,以維持身體代謝的需要。

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人們逐漸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進食;哪些有害,不宜進食。通過講究飲食,使某些疾病得到醫治,而逐漸形成了藥膳食療學。為了達到健康之道,除了須注意日常生活習慣之調整外,飲食的調整也可達到養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