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全國後的曹操並沒有鬆懈,而是待政權逐漸穩固後,推出了他削弱士族的最後一步政策——官紳一體納糧。
曹操廢除士族不需要繳納稅賦的權利,規定凡大漢子民,凡擁有土地者,不論何等身份,每年都需向國庫繳納稅賦,即便是曹操本人也不例外。
官紳一體納糧政策的推出,頓時令剛剛和平不久的東漢陷入到動蕩之中,曹操的處境一度也變得格外的惡劣。很多人都反對曹操的這項政策,即便是曹氏和夏侯氏,也表達了強烈的反對。
可是曹操不為所動,依然咬牙挺著,同時不斷拿出手中的各項奢侈品交易權和海貿權,同這些人進行交易,勸說這些人將目光投向大海,不要隻是僅僅盯在土地上。
同時曹操又大幅度提高官員的待遇,將官員的等級細致劃分,每個等級獲得的薪俸都不相同。這些薪俸不但能夠令官員本人活得滋潤,還能惠及家人。曹操將這項政策,稱之為********。
提高官員待遇的同時,曹操還不忘加大整腐力度,規範道德行為,提高官員的道德修養。在重視才的情況下,曹操開始更加嚴格地注重德,通過儒家思想的德智教育,改善大漢的一些不正之風。
士族培養族人,為的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享受免稅、免賦帶來的好處。可是********和官紳一體納糧的推出,就在這些人的中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壁。
對於親族,已經享受到利益的官員會伸出手進行援助,但援助畢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自己日子不過,將薪俸所得全部資助族人。
這就使得原本群聚在一起生活的親族之間,形成一道裂痕。原本是大家在一起生活,隻要合力供出一個官員,將所有的土地掛靠在官員名下,就可以享受免稅的政策。
隻要有這樣的目標,即便再苦再難,咬咬牙也能挺過去。但如今這樣的福利已經消失,支出遠遠大於回報,這就為士族之間的分家打下了伏筆。
官紳一體納糧的出現,極大地打擊了土地兼並問題,極大地保障了普通平民的利益。而從爪哇帶來的大量糧食,也保障了普通百姓的溫飽,使得他們不至於在災荒之年賣出土地。
這種方法雖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土地問題,但對一個皇朝的延續,是有相當好處的。
就這樣,曹操通過分散、打擊、拉攏,減少士族豪門的規模和數量,將其轉變為小地主等手段,大大削弱了士族在國家中的影響力,從而達到穩定地方,長治久安的目的。
一直到公元200年,因為官紳一體納糧和********形成的餘波才漸漸消散,而東漢帝國也再次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200年3月,張昭、陳群、夏侯惇、夏侯淵等文武重臣在朝會上上書,稱曹操功德蓋世,漢獻帝理應將皇位禪讓給曹操。漢獻帝覽表大悅,欣然同意。曹操惶恐,連忙上表推辭,獻帝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