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聖賢說:“天子之德,感天地、動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稱帝,義合者稱王。”
王、皇、帝、君,無論哪一種,這些位子自從出現之後,坐在上麵的人,幾乎沒有自願下來的,基本上是生在此,死在此。
至於怎麼死,就不好說了,老死病死的占一部分這些是最幸運的,比較倒黴的是被人弄死在崗位上,行刑者可以是平時跪在塵埃之中的賤奴,也可以是揮兵百萬的大將,還有個別的是死在刺客手裏。最最倒黴的就是那些被自己兒子兄弟,甚至其他一些外戚什麼的給奪了權後賜死的上位者。
無論哪一種,死之後少不得還要被冠上昏聵荒淫不務正業等等壞名聲,留下千古罵名。
禪讓這種事,從來隻存在於後人的美化之中(如: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如: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凡人皇帝君王的壽命短暫,區區幾十年,以一個朝代甚至文明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實在是短的猶如一瞬,讓山石來不及變成沙土,小小村莊來不及聚集成城鎮。
若是論及在位登基時間,那就更短了。
道宮成立之前,大宗師們就提到過一個問題:是不是要設帝位?
畢竟,數千年以來,中原王朝第一次實現大一統,即便統一的過程很獨特。因為主導統一戰爭的並不是一個王朝,雖然剛開始時是。
道宮的前身是以清平為首的半宗教信仰,靠著幾十年遊曆講學傳教聚集人心,之後經曆數十年戰爭,大宗師們合縱連橫,最後為了求道,放棄家國理念,成立了以大宗師長老院為領導核心的地上道國。
所以,帝位的提議被直接否決了,道宮以道門之名,行統治之實。清平道長曾言明道宮建立初衷:廣傳我法,教化眾生,求真務實,共建天國。
轉一圈,最終還要落在開拓道途上。
否決設立帝位後,就是設長老院,以宮主為首,諸大宗師內部會議,下麵分軍、政、教三大類,采用以道門治理教化天下的方式。
道宮的歸道宮,既獨立運行又交雜於地方治理,軍隊屬於道宮,官員無論出身,必須入教,或者說,隻有道門弟子才可以為官。
楊平安仍然記得,當初酒道人說過一句話:由我們的道宮才是道宮。
治理天下的權利歸於道宮,道宮權利歸於長老院大宗師,長老院以宮主為首,可宮主不可能坐一輩子,這是不允許的。
大宗師們不允許。
可是,做多少年合適呢?不知道,這個得看效果,看情況,目前來說,還不能確定。
所以當一塵道長提出宮主的任期問題時,其他人不是看天(房頂)就是看地,或是故作沉吟,或者閉目冥思。
清平當年與其他人一起做過推演,討論宮主的任期和人選問題,當時就提了兩個最基本的條件:首先,必須是大宗師,其次,上位之人必須要有所作為。
或許長老院裏沒有什麼利益爭端,這些老家夥們也沒什麼後宮之類,什麼勾心鬥角之類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但擱不住底下的人會拉幫結派樹立場,權錢利祿動人心,大宗師們也不是全知全能,時間久了,總會有權利爭奪,也總會有人做點老百姓不怎麼喜聞樂見的事情。